刘红教授访谈一圣二祖三清四御五老在自然中的仪式音乐研究与挑战

在我们追求学术研究的热情中,难免会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使是最好的意图,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偏差。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危机也许是生机。”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开放我们的思维,尊重我们的研究对象,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被我们的预设概念所限制。

我是一个不太擅长谈论仪式音乐研究的人,但我可以分享一些我的个人感受。在我看来,仪式音乐的研究之所以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传统音乐或地方民间音乐的研究与现代对“仪式”的理解有着深刻的联系。这个领域涉及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神圣的部分,一是民俗的部分。我觉得,我们缺乏认识的是民俗部分中的“俗”,这些通常被认为是一些普遍认可、通用的习俗或风俗,这些都包含着一定规则和秩序。

此外,有志于仪式音乐研究的人士和机构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及其开展的一系列项目,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主持的一些计划等。

虽然形成了热点,但我们不能无原则地将任何现象归为“仪式”。要明确这是什么性质的仪式?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出非一般性的现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儀式音樂學術探討。如果泛化了,就像把每天普通吃饭变成严肃认真的儀式一样,那么谁会去分析、 研究呢?

因此,我强调的是,“儀式”行为必须有标准,有条件,有要求,没有要求的话,它就不再是儀式。这是我个人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