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四大真人指的是清河子韦应物李白和杜甫

。这些文学巨匠不仅在诗词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修养也深受后世道教徒推崇。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的加剧,更多的人开始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醉仙谭峭及其著作《化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

谭峭,字景升,是泉州(今福建)人,他父亲谭洙是唐国子司业,以乐善好施著称于乡里。他自幼聪明好学,对经史子集等都有所涉猎,被誉为“神童”。然而,不愿仕途,他独自学习黄老诸子的道家思想,并对《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等典籍了如指掌。

一日,谭峐向父亲表达了他要去终南山游历之意,父亲虽然担忧,但最终同意。这次长征使得他决定放弃回家的念头,而是决心成为真正的一名道士。他的父母虽初无此意,但见儿子坚持,便渐渐接受了这一选择。

经过多年的修炼,在嵩山深处,他以洁斋三日作为正式出家的仪式,并专注于吐纳、胎息、导引等功夫,以及辟谷养生的术艺。他不食烟火,只靠采晨露仙药及松饵维生,这种境界让嵩山师尊赞叹不已。

在嵩山外界知晓其名字后,他因常常醉酒而被人们戏称为“醉仙”。夏冬无论何时,都能保持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有时候甚至会在风雪中躺卧数日,却依然安然无恙。人们对他的这般行为感到困惑,但又无法否认他精神上的高贵与超然。

他的父母不断地通过家童寄送衣物与钱财给他,但每次收到后,他都会慷慨解囊帮助贫困者,无私奉献,即便自己两手空空,也洋洋自得。在一次有人询问其原因时,他意味深长地说:“盗贼偷你东西,让你受牵累;没有穿衣没有吃的,这本来就没忧愁。”

之后,谭峐离开嵩山前往衡山,又经过三年精炼,最终成功炼成金丹。一服金丹後,其入水不濡入火不灼,还能隐形潜化。此后的岁月中,无论春秋季节如何变换,都伴随着一份淡定的身影,为世人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而青城山,则是他最后停驻之地,与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地方结下永恒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