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一先生司马承祯中国近代道家代表人物在自然之美中寻找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是唐代道教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出生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少年好学,不羡慕仕途。二十一岁时,他从师潘师正,在中岳嵩山接受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等修炼法术。潘师正器重他,对他说:“我自陶隐居传上清之法,到你这一代己经是了。”然后授予他《金根上经》、《三洞秘箓》、《许真人行事》等圣典。

司马承祯在嵩山修炼多年后,隐居天台山玉霄峰,并在此地构筑庐舍,以“众妙台”为名。他的修炼成果远近闻名,大周圣历年间(公元698——700年),则天皇帝召他入京都洛阳,并亲自降手诏赞美他。在与皇帝交流时,他强调无为和淡泊的重要性,说:“心思处于淡泊,合气置于广漠”,认为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法则。

司马承祯拒绝留京返回天台山,被赠宝琴一张、霞帔一身,并由官员护送。当时朝中官员写诗相赠,有“仙宗十友”的称号,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等交往深厚。此外,还有著名诗人如李白、王维也曾与其往来论道。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又遣使迎接司马承祯入东京洛阳,并亲受其法箓前后赏赐甚多,但具体内容因玄宗秘而不宣,只有少数知情者。这段历史被称为“终南捷径”,反映了当时对道家文化的尊重和追求。而玄宗晚年的治国也有人认为得益于司马承祯的道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