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一先生司马承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自然之中寻觅真谛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是唐代道教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出生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在少年时就有修仙之志。司马承祯曾师从潘师正,在中岳嵩山接受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等法术的训练。他的老师特别器重他,对他说:“我自陶隐居传上清之法,到你这一代己经是了。”接着,又授给他《金根上经》、《三洞秘箓》、《许真人行事》等。

司马承祯居嵩山多年后,他征得老师同意后,遍游天下名山,最终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他在这里进行修炼,并以“众妙台”为名,将自己的庐舍建于坛上。在天台山,他远近闻名,其修炼成果深受当时社会各界人的尊敬。

大周圣历年间(公元698——700年),则天皇帝听闻司马承祯的修道大名,便亲自降手诏赞美他,并召请其入京都洛阳。在洛阳桥东设宴饯行时,则天皇帝特下诏麟台监李峤为其饯行。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睿宗命其兄承祎到天台山诏请司马承祯入京,并询问有关阴阳术数之事。然而,当面对 睿宗关于无为治国的问题时,司马承祯婉言谢绝留在京师,以返回天台山表示不满意。

此外,司马承祯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造然和王维等十位朋友结成了“仙宗十友”,共同探讨哲学和文学问题。此外,他还与卢藏用发生了一段趣味横生的故事,即著称的“终南捷径”的典故,这一故事反映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相似的精神追求。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玄宗又遣使迎接司马承祆入东京洛阳,并亲受法箓前后赏赐甚多。这次拜访期间,有人认为玄宗长寿七十多岁,与得到了司马承禅道力之助有关。不过,由于这方面的事情被玄宗秘密保管,因此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这些事件都证明了 司馬承禪 在當時社會中的地位與影響力,並且他的生活轨迹與對於自然界的理解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