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追求学术研究的热情中,难免会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使是最好的意图,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偏差。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危机也许是生机。”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开放我们的思维,尊重我们的研究对象,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基于我们的预设来限制他们。
采访人:张应华 记录人:尚建科
张应华(以下简称“张”):刘教授,您是一位在仪式音乐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这个领域近年来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请您谈谈当前仪式音乐研究的情况,以及这个领域面临的问题。
刘红(以下简称“刘”):我必须谦虚地说,我不具备评价整个仪式音乐研究领域的资格,更不能代表这一群体。不过,我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参与这一领域的个人感受和思考。
为什么仪式音乐研究会成为今天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他们过去在传统音乐或地方民间音乐概念下的田野考察与现代关于“仪式”的理解相吻合。这意味着当代对“仪式”的定义比以往更加宽泛,甚至包含了更广泛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这种趋势得益于一些专门机构,如上海音乐学院中的“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主持的一系列项目,他们通过具体行动推动了这种热点的形成。
然而,在未来的相关工作中,我们需要注意,不要盲目将任何现象都归入“仪致”。每一种具有特定性质和特征的活动都不应该被简单地定义为某种形式上的儀致。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明确何为特定的儀致,并且该如何表现出非同寻常之处。如果没有这些明确性的标准,就很容易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行为都看作是严肃而正式的情形进行分析,这显然是不恰当也不实际的事情。此外,如果过度泛化,将造成对儀致本身含义失真,因此强调标准、条件与要求至关重要,以区分真正意义上的儀致与其他形式。不加要求就无法构成完整意义上的「礼」;过度扩展,则失去其作为「礼」的精髓。这是我个人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