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追求学术研究的热情中,难免会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使是最好的意图,也可能导致不良的结果。就像一句老话所说:“危机也许是生机。”这句话提醒我们,即便是在充满挑战和困境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探索新的可能性。
采访者:张应华
记录者:尚建科
张应华(以下简称“张”):刘教授,您作为一位深入研究仪式音乐领域的专家,对于当前仪式音乐研究状况有何看法?
刘红(以下简称“刘”):首先,我必须坦白地说,我并不认为自己能够代表整个学术界来谈论仪式音乐研究的问题。我能提供的是基于我个人参与这一领域所获得的一些感受和认识。
为什么仪式音乐研究成为当下的学术热点呢?我认为这是由两个方面推动的。第一,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在过去对传统音乐或地方民间音乐进行田野考察时,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这些活动与现在广泛讨论中的“仪式”概念之间存在联系。或者说,今天形成的“仪式音乐”的概念具有较为宽泛的含义。这是因为通常人们提到的“仪式”,涉及到神圣和民俗两大方面。如果我们缺乏对民俗部分特定含义——如约定俗成、通俗、风俗等——更深层次理解,那么我们的理解就会局限于表面,而忽略了它们背后的规则性质。而将这些有规则有秩序的活动纳入到仪式概念中,就自然而然地揭示出它们与某些特定的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系。
此外,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一些专注于此类研究的人士以及机构对于其推动作用。在上海音楽学院设立了一个关于礼制乐曲研讨中心,并实施了一系列项目;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主持过几项相关计划,这些都是促进了该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这两个主要原因共同促成了现代学术界对仪式音乐研究兴趣的大幅增长。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当小心翼翼,不要无条件地扩展这个范畴,因为仅仅因为它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宗教色彩或形式规范并不能保证它就属于特定的意义上的礼制乐曲。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就是不要让任何现象都被归结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礼制乐曲,而也不应该盲目将每个举行的一般性事件都定义为严肃且正式的情形去分析和探究。如果没有明确它是一个特殊范围内的情节,并且这种情节超出了日常生活之外,那么这样的泛化处理只会导致混淆视听,最终失去了原本独特性的价值。此乃我的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