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追求学术研究的热情中,难免会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使是最好的意图,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偏差。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危机也许是生机。”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开放我们的思维,尊重我们的研究对象,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是被我们的预设概念所束缚。
采访人:张应华 记录人:尚建科
张应华(以下简称“张”):刘教授,您是一位深入研究仪式音乐领域的专家,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学术环境中,您如何看待当前的仪式音乐研究状况?
刘红(以下简称“刘”):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那些真正愿意参与并积极主动地进行仪式音乐研究的人们,而不是仅仅基于我们自己的好意或保护传统文化的信念来限制他们。因为,我们可能会“表错情”,误解了人们真实的情感和需求。
为什么仪式音乐研究变得如此受欢迎?我认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他们过去对传统音乐或民间民族音乐的理解与现在对仪式概念的认识相符合。这意味着当代学者的认知已经更加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些文化现象中的某些特定元素。
另一方面,是一些专注于仪式音乐研究的机构和个体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例如,上海音楽学院建立了一个专门用于探索仪式音乐的问题中心,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领导的一个系列项目,都为这个领域带来了新的动力。
虽然目前局势看起来很有活力,但是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希望大家能够保持谨慎,不要盲目将任何文化现象都归类为“儀式音樂”。这是因为,“儀式”这个词不应该成为一种模糊、泛化的手段,它需要明确其特定的含义,并且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明确的地位和功能。如果没有这些界限,那么每天的小事都会被无端地升格为严肃而正式的一种活动,这显然是不合理也不科学。
我的观点很简单,即便是最好的意图,如果没有恰当的手段去实施,也可能导致错误。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记住这一点,从而避免误导,并且促进更健康、更有效的心灵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