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教授访谈自然之境中探讨中国道教学院录取条件的现状与挑战

在我们追求学术深度、坚守传统信念的同时,不能忽视研究对象的真实意愿和积极参与。正如“危机是生机”的道理,我们可能会误解对方的情感,这需要我们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

采访人:张应华 记录人:尚建科

张应华(以下简称“张”):刘教授,您对当下仪式音乐研究的热点有何看法?

刘红(以下简称“刘”):我认为这场景下的仪式音乐研究热点,是由两个方面推动的。一是学者们发现,过去所说的传统音乐或地方民间音乐与现在更为宽泛的“仪式”概念相吻合。这也是因为通常涉及到神圣和民俗两大部分,而我们往往缺乏对民俗部分准确理解,即所谓“约定俗成、通俗、风俗、俗风”,其中包含着某种秩序和规则。

另一个推动因素是,有志于此领域研究的人士以及专门机构,如上海音乐学院设立的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主持的一系列计划等。

尽管如此,我也提醒未来在进行这样的研究时,要注意不要将任何现象都无原则地归类为仪式音樂,因为这样做会导致概念模糊化,不利于深入了解。首先要明确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仪式?其次,要确定它表达的是非一般现象,在多大范围内具有特定的意义。如果不明确这些问题,就容易产生误解,使得每天例行公事都被视作严肃认真的仪式,从而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