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一先生司马承祯中国现代十大道教名人中的佼佼者在自然之美中寻得心灵的归宿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是唐代道教上清派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少年好学,不羡慕做官。二十一岁时入道,从师潘师正,在嵩山中学习符箓和金丹法术。潘师正器重他,对他说:“我自陶隐居传上清之法,到你这一代己经是了。”授予他《金根上经》、《三洞秘箓》等重要典籍。

司马承祯在嵩山修炼多年后,被则天皇帝召至京都洛阳,并被誉为“仙人”。然而,他坚持返回天台山隐居。在京期间,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等,与他们共同探讨哲学和文学。

司马承祯不仅修炼有成,而且对政治也颇有见解。当睿宗问及如何治理国家时,他回答说:“治理国家和治理自身是一样的呵!心思处于淡泊,合气置于广漠,顺着事物的发展自自然然就没有私心杂念了,而天下就大治了。”他的这些话深受睿宗赞赏,但最终还是允许他返回天台山。

在京期间,他与王维、李白等名士交往甚密,他们之间形成了一股影响深远的文化运动。他的友情与思想都留给后世许多珍贵的记忆。而他的修行方法,即“坐忘论”,成为唐代道教转变的一个标志,也对宋明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