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孕育了独特的节日,源自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或伟大人物。中华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其中鬼节尤为别致,充满趣味。广义上讲,鬼节包括四大传统节日:上巳、中清明和寒衣。此外,还有清明时分和中秋佳节。这些祭祀亡灵的活动深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这表明七月原小秋,小秋作物成熟时,要向先祖报告并请他们尝新,因此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目前流行的说法认为鬼节来源于佛教或者道教。在佛教中,“鬼节”又称“盂兰盆”。佛教认为供奉盂兰盆可以解救先亡倒悬之苦,即地狱受苦的鬼魂。而道教称之为“中元”,与其地官赦罪说法相关。在道家思想里,有三官主管人间赐福、赦罪和解厄,他们检查人们道德品质,以此来赐福或降罪。七月十五即是地官根据冥界诸鬼表现赦罪的日子。
这些宗教活动与中国传统孝道思想以及慎终追远的祭祀文化相契合,使得鬼节成为重要节点,为人们祭祀祖先、亡灵提供了机会。过去,在这一天民间会举行法事,请僧人或道士诵经作法,以表达敬天法祖和报答亲恩的心意,并寄托生者安康逝者安息的心愿。
放水灯(北方称为放河灯)是较为流行的一项民俗活动,其最初源自印度因佛教传播而来,现在已成为一种娱乐性活动。这不仅保存了对中华民族孝文化家族观念及祭祀文化等价值观念的一般,也体现了古往今来的特有的宗教情怀。宗教与民俗融合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且具有地方色彩的小型仪式,如迎神赛龙、跳舞等,这些仪式既有其实践意义,也有其娱乐性,对当地居民来说是一种庆祝生活方式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