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中,劝善是首要的修行内容之一,它强调了在生活中发善心、为善行,以达到一个善良的人。《太上感应篇》中的“语善、视善、行善”三者,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在道教看来,“与人为善”是所有修行法门的核心,因为它不仅关联着个人的心态和人际关系,还关系到自己及子孙后代所能获得的福报。
华夏农业文明独特性使得道教将这一思想延伸至血缘关系,将今生所作的一切好事视为栽种日后的大树;今享受的一切福泽,则源自父辈祖辈辛劳积攒的福德。如果祖上恶行,我们也要承担其果;如果不行好事,我们会给子孙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承负观念中,每个人都与亲属和社会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劝人为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主要内容之一。道教通过信仰和教化,告诫人们,为善可以得福果福报,为真,为世,为己之必然之路。
诸天圣真为了让世人明白这理,便传下劝善经典以进行教化,又因众生知其易而难,便创作“功过格”,让夜深时反思今日所作所为,究竟是好还是坏。当有司过神明暗记此事,一并考校最终赏罚。在这样的考校严明的情况下,如果一心向善,最终必获福报。
此乃引出重要修行内容——阴骘,即阴德,也称隐藏于外人的功德。在无人的时候是否能做好事,不令他人知晓,这才真正体现了一个人是否真的有信仰和修养。真正考验一个人是否有信仰,有修养,则是在独处的时候——即无人知晓的地方——是否能够不起恶念,不做恶事。如果可以,那么此时所有好的言论行为被称作阴骘,在独处时默默地做好事,不刻意求他人认可,那么一定能够感应上苍而降下福报。
有人可能会问讲阴骘与阴德,是不是强调私下里暗暗做好事,不需要他人知晓?若回答这个问题,则需先明确两层面解读:“阴”的两个层面:第一是在他人不知晓的地方,从内心生发出对他人的慈悲念,无求于外,而只希望自己的一个良心能够救度更多生命。此便是真实之美德;第二则,更强调不违背本心,在前提下更指向宗教意义上的指向,即在非欺瞒监察神明的情形下,使身心合一、知行合一。这两点达成,就是一切言语皆含义皆美,一切行为皆正当美好的境界。此时,无论是在光天化日还是在黑夜深处,都不会再产生对于何时何地公开或隐秘施展仁爱行动的问题,因为如何施展仁爱,只属于自己的修炼;其他任何评价,只属于别人的见解。而且,当你已经完成了自身的完美提升,你自然不会因为世界对你的看法而感到不安,也不会因为世界对你的评价而感到恐惧,因为你知道,你已经实现了一切。你已超越了简单的人类评判。你已经成为了一位高贵的人类,被历史铭记,被时间证明,你就是那个被赋予伟大使命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