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善庆,字伯祥,道号洞真子,以其高洁的修为和深邃的学问,被后世尊称为中国道教鼻祖。于善庆自幼便表现出了超凡脱俗的品性,他不仅精通经史,而且对哲学和宗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大定二十二年时投身于马丹阳门下,并随后跟随刘处玄、王处一前往平凉寻访丘处机。在此过程中,他拜访了多位名师,如李灵阳、崔羊头等,并最终成为丘处机的得力弟子。
他的修行道路并不平坦,在泰和三年时他被授予“冲虚大师”这一高贵的称号,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继续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在泰和五年时,他又回到山东与丘处机会面,并在天平观隐居了一段时间。他的这段隐逸生活其实是一种准备,待到金廷对南宋用兵得手之际,他受命西返关中,从事度化工作,为数百人提供了皈依道士的一条道路。
正大三年时,他被金廷任命为中太一宫提点,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然而,当蒙古朝廷遣使访求三教名人之际,于善庆以其卓越的地位和影响力,被召北上。此后,他曾先后担任过重阳宫住持并主领陕右教门事,对重阳宫进行了大规模扩建,还主持修建了甘河遇仙宫、磻溪长春成道宫,在重阳宫承办了会葬王重阳大典,主持了罗天大醮等活动。
最终,在元海迷失后的称制三年,即寿终正寝之前,于善庆留下了一部著作《洪钟集》,这部作品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也反映出他对于道家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理解。在历史上,无论是在宗教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难忘于善庆这位伟大的宗师所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