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上党落子源于河北武安落子。约在清道光年间吸收民歌小曲及上党梆子的艺术营养而形成。
清同治年间,潞城县潞河村有人组织合义班,将“打地圪圈”落戏搬上舞台。上党落子搬上舞台后,为与上党梆子争夺观众,于光绪十年(1884)从河北请来平调演员王四虎(又名韩宝台)任教多年,使黎城落子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发展,由只演民间生活小戏转变为也能演朝代大戏。
光绪二十八年(1901),艺人王三和将蒲剧表演技巧带回上党地区,又吸收河北梆子《三岔口》等武戏技艺,使落戏剧目更加丰富,音乐唱腔、表演艺术日臻完善,其活动范围扩展到上党多数地方及临汾、太原、芮城、永济、永和、大宁及河北涉县、武安、磁县、河南林县、陕西延川等地。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24年(1935)年,在黎城、潞城、壶关、长子、屯留和晋南地区有抓班、兴胜班、平盛班等20多个班社,经常上演的剧目达100多个,剧种兴盛。
27年间(1938),王聪文在黎城组织落戏艺人编演反映抗日斗争生活的新戏,并向上级领导提出改革戏剧的计划。28年,在山西五专署专员戎伍胜(戎子和)和牺盟会长治中心区负责人王兴让的支持下,成立了主要编演现代戏的抗日剧团,创作、演出了《八路大战平型关》、《大战神头岭》、《天津卫》、《汪逆叛国》、《妇女杀敌》、《台儿庄》等10多个新戏。31年抗日剧团编入太南胜利剧团,继续排演配合抗日斗争、减租减息、生产自救的剧目《反扫荡》、《春耕运动》、《双转意》等。王聪文因改革戏剧成绩卓著,在34年5月举行的太行区文教大会上获得一等模范戏剧工作者称号。
29至38年,先后组建的落戏职业剧团有长治胜利剧团、屯留绛河剧团、黎城黎明剧团、潞城大众剧团、平顺农民剧团、壶关人民剧团等,排演了《血泪仇》、《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王秀鸾》、《赤叶 河》及《石寸金》、《圈套》等剧。剧团除在农村活动外,还经常为部队进行慰问演出。
1950年,屯留绛河剧团改革落戏的表演、音乐及化妆,移植排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临汾演出成功,名声大震。在这一改革潮流的影响下,高平、壶关、沁县、襄垣等地也相继成立了落子剧团。传统剧目据统计,到2003年,上党落子的传统剧目计有200余个。经常上演并在群众中有较大影响的有本戏《打鸾英》、《下边廷》、《搜杜府》、《密松林》及小戏《辕门斩子》、《贺后骂殿》《三关排宴》、《茶瓶计》、 《程婴救孤》移植古装剧 、《朱元璋斩婿》新编历史剧、《隋宫案》古装连本戏 、《狸猫换太子》古装连本戏、《醉陈桥》传统戏 、《忠保国(二进宫)》传统戏 、 《两狼山》传统戏 、《六郎招亲》传统戏 、《文王访贤》传统戏 、《司马庄》传统戏、《骂殿》传统戏 、《斩子》传统戏 、 《重圆》传统戏、《土炕上的女人》现代戏 、 《丑嫂》现代戏 、《太阳花》现代戏《智取威虎山》选场现代戏 、《红灯记》选场现代戏、《痛说家史》 、 《金榜题名时》小话剧 、 《住店》小话剧、《熬脑情》现代小戏 、《寸草心》现代小戏 、 《拆照壁》现代小戏、《定计》 、《深山问苦》、 《打虎上山》、血剑 、甘露寺 、 深宫幽怨 、 窦娥冤 、 成败萧何、《杨七娘》、《对花枪》、《赵二舍登基》、《洛阳会》《黄金婵》、《淮都关》、《计阳关》、《忠保招亲》、《火烧庆功楼》、《穆桂英大战洪洲》、《程咬金招亲》、另有新编历史剧《大脚皇后》、《三关明月》、《白罗衫》及现代戏《怀儿计》 《枫叶正红》等。知名演员王三和、李福锁、胡玉珍、王淼荣、杨福禄、王现才、郝毅、
徐喜堂、王虎城、李翠花、李民权、李杉、王凤凤、王志敏、申支平、原河亮、张英英、韩宝玉、赵迷则、崔金柱、宋沙牛、郝聘之、郭明娥、傅永亮、卫小马、刘志芳、宋明生、王万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