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以字圣宾(又作宾圣),号东瀛子。出身于浙江缙云。早年习儒学,博览经典、子史,但在九经试中未获成功,引发了对古今浮沉的深刻反思。于是,他投入天台山深造。
郑畋曾推荐他的文采于朝廷,被僖宗召见,并赐予紫服象简,让他担任麟德殿文章应制,为道门领袖。他以“词林万叶,学海千寻”著称,被誉为“扶宗立教,天下第一”。当时人认为他是当世之最。
杜光庭随僖宗进入蜀地后,因见唐朝衰败,不再返回京城。在王建建立前蜀之后,他被授予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并赐号“广成先生”。王建赞扬说:“昔汉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继位的王衍更亲自受道箓,将杜光庭尊为传真天师和崇真馆大学士。
晚年的杜光庭隐居青城山白云溪修道,最终在85岁高龄逝世。他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以及修炼方术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老子道德经》的研究上,他具有独到见解,将之前注释和诠释这部经典的六十余家文献进行了比较考察,并概括出其意旨,将其分为“五道”、“五宗”,特别推崇重玄之 道。他还试图调和儒家的孔孟思想与老子的哲学,使得两者的主旨相融合,即将君君、臣臣、父父、子的伦理原则,与太和宇宙间的平衡统一起来,从而达到忠孝二者的完美实现。
此外,他也非常推崇唐玄宗所撰《御注道德经》,并据此撰写了一部名为《道德真经广圣义》的巨著。这本书涵盖从个人修身到治国理政,无不囊括无遗。此外,他主张仙法非一,不拘泥于一种方法,这种思想对于推广和发展 道教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杜光庭致力于多方面学习,有着极强的求知欲望。他曾向蜀相徐光溥提及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个月分日而习,一日读经书,一日研讨史籍,一日写作,一日记录历史事迹,每周至少有一天用于放松休息,而循环往复,这样既能保持精进,又能适度休息。
总体来说,杜光庭不仅对 道教理论体系做出了贡献,还整理了神话传说以及斋醮仪式,对后世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他的作品包括《广成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门科范大全集》及二十余种其他著作,其中许多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面貌,也为北宋时期 道教文化的大规模复兴奠定基础,使他成为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