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以字圣宾(又作宾圣),号东瀛子。出身于浙江缙云地方,他在年轻时就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并且博览群书。在咸通年间,杜光庭参加了九经试验未能中等,但这次失败并没有让他放弃,而是促使他转向修行道教。他后来进入天台山深造,不久被郑畋推荐给朝廷,受到僖宗的赏识,被授予紫服象简和麟德殿文章应制的职位,并成为道门领袖。
当时的人们评价杜光庭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认为他在扶持宗教和弘扬教义方面极具能力,被誉为“天下第一”。在中和元年(881年),杜光庭随着僖宗一起迁至四川,但见到唐朝衰败的景象后,他决定留下不再返回京城。
王建建立前蜀之后,将杜光庭任命为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并赐予“广成先生”的尊称。王建对杜光庭赞誉有加,说:“汉朝有四皓,不如我一先生足矣。”王衍继位后,更亲自前往苑中接受道箓,让杜光庭担任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直到晚年的青城山白云溪,这位伟大的道士仍然专注于修行,最终据说是在85岁高龄去世。
作为一名多才多艺的学者,杜光庭致力于研究各种领域,从包括斋醮科范、修养方术等,在这些方面都有所贡献。他尤其擅长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对六十余种注释进行了比较分析,将它们归纳为“五道”、“五宗”,特别推崇“重玄之道”。
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家与 道家的理念,他相信老子的核心思想旨在抑制狡诈聪明,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自然状态,使人回归简单朴素,与宇宙和谐相处。他非常珍视唐玄宗撰写的《御注》版本,并以此发挥其哲理撰成了《广圣义》50卷。这本著作涵盖从个人修养到治国理政,没有遗漏。而且,他主张不同类型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这种开放态度极大地促进了 道教文化 的传播与发展。
除了学识渊博外,杜光庭还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他曾告诉蜀相徐 光溥说:“我最初学习的地方是‘上库’,所有书籍都准备齐全,一月时间,我每日分配任务:一日阅读经典,一日研读史书、三日学习文学创作、四日记载历史事实、一日闲暇养心。一周内完成这一系列工作,然后休息七天,再从头开始循环。”这样安排劳逸适度,便能保持精进不懈。
由于他的卓越贡献及丰富著作,如《广成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科范大全集》、《墉城仙录》,以及其他二十余种作品,其中许多反映了当时社会面貌,也为北宋时期 道教 文化复兴奠定基础,使得他成为了一位承接前人的开拓者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