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啮缺问於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四问而四不知,则《齐物》篇中四问也。夫帝王之道,莫若忘知,故以此义而为篇首。
《老子》云:“不以智治国国之德者也。”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啮缺得不知之妙旨,仍踊跃而喜欢,走以告於蒲衣子,迷王倪之深义。
有虞氏不及泰氏。
有虞氏,其犹臧仁以要人,而未始出於非人。在于治天下,有如涉海凿河,以一身制天下,不亦妄哉?
圣人之治,无外乎其内;顺其分内,而后行化。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不待教令,便能避害全身,如乌飞鼠穴,是皆率性自然,不待教远害。
然则曾二虫之无知耶?二虫各存,而不待教;在人伦欲出经式、义欺矫活物,不亦妄哉?
天根游于殷阳至梦水上,对无名人问曰:“请问,为天下。”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 何问 之不豫 也。”
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将厌离世寻求处圹垠野外的虚空和广阔的大道,以超越世间的纷扰和尘嚣,从容地驾驭着世界的运转,无需亲自动手,只需放任自然运行即可。这就是“养生”、“静坐”的境界,它是人类追求完美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也是对生命本质理解的深刻见解。
你又何闹以为治天下感予心呢?你所谓“治”,其实不过是在让万物各自按照本性的方式发展罢了。你只需要放手,让一切按自己的节奏进行,那么整个世界就会自然地得到平衡和秩序,你就可以安然地享受这种状态了。这就是真正的“统治”或说“管理”。
阳子居见老聪,说有一位能够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的人,这样的人是否可以比作明王呢?老聘回答说,这种功夫虽然很高,但它更多的是技艺上的修炼,没有达到真正精神上的自由和放松,因此不能直接比喻成圣人的境界。而且,就像虎豹狙猎田间,或猴跳藉绳一样,他们都是依靠技巧完成任务,并没有超越自我,所以也不足以为明王做榜样。
阳子居听后,一脸惊讶地说:“敢问明王如何治理?”老聘微笑着回答说,“明君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似乎没有个人的努力,却能使得整个国家都变得充满福祉。这份功绩在他们看来只是自然发生的事,因此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贡献。不过,这份功绩正是由于他们能够让万物按照它们自身的本性发展出来。”
这便是《南华真经》的精髓所在——一种关于如何实现个人与宇宙之间完美协调,以及如何通过放弃控制权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幸福。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并实践这些哲学原则,我们就可能会发现一个更加平静、更富有意义的人生路径。但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地球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用一种既简单又深邃的心灵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