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诗人中,顾况(727-815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仰的人物。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的描绘和对道家哲学的探索,他曾经是李泌门下的弟子,对《周易》、《老子》有着深入的研究。
顾况早年受到李泌影响学习“服气之法”,甚至能够“终日不食”,展现了他对内丹术的一定的了解。但他仕途坎坷,在官场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直至晚年才得以升迁为著作郎。
面对世态炎凉,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如《海鸥咏》中的:“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这两句表达了他对于世事无常、命运多舛的心情。
后来,他看透世事,最终弃官入道,以茅山宗为归宿。他与亲族共居苏州云阳里十年,对茅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结。在茅山筑庐安居时,他潜心修道,与道士学习“清虚服气、餐芝饵石”的修炼法门。
顾况隐居后,不仅写下了许多关于自然美景和修行感悟的诗篇,还传授给朋友们一种“辟谷食气”的气功。这一气功被认为能使人长生,但顾况并没有追求炼丹成仙,而是专注于内心修养和文学创作。
他的儿子顾非熊,也是一位有才华的小诗人,但在科举考试上历经三十年的挣扎最终未能及第。直到武宗亲自调阅试卷,并追榜放令及第,这让顾非熊感到失落而无法平静地接受这一突如其来的荣誉。最终,他也选择归隐茅山,与父亲一样寻找精神上的宁静与真理。
那么,我们今天要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是否也像古代这些文人墨客一样,对于这个世界,有着更多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考?我们是否也有可能,在繁忙喧嚣之余,将目光投向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