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道教文化语录解锁南华真经注疏卷之九的神秘奥义

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啮缺问於王倪,四问而四不知。〔疏〕四问而四不知,则《齐物》篇中四问也。夫帝王之道,莫若忘知,故以此义而为篇首。

《老子》云不以智治国国之德者也。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疏〕蒲衣子,尧时贤人,年八岁,舜师之,让位不受,即被衣子也。

啮缺得不知之妙旨,仍踊跃而喜欢,走以告於蒲衣子,为迷王倪之深义。大贤蒲衣,是方外大贤,以达忘言至道、理无知且固久矣,而汝今日乃知已。此非世事边耳,不及泰氏。

有虞氏不及泰氏。〔注〕夫有虞氏与泰氏皆世事边耳,不足述。今欲逃者,无所逃;世孰能知此哉?未尝名闻,有何胜负可比邪?

然无述者,便乘群变属万世;世有夷险,所以述亦不足尽矣。有虞氏,其犹臧仁要人,而未始出於非人。此由以人所好为是人所恶为非人,只在是非界限内辨别。但能出於非人的界限内,则入於无需界限内矣,因此无得,无失,无可,无不可,此岂仅臧七要人才力所及?

泰氏其外徐徐,其觉于于;〔疏〕徐徐宽缓容貌于于自得貌态。在伏羲时期尚存淳风安闲处,因此外表和缓舒适内部欢乐自得。

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注]]若如此,又何谓是非成败?这正是超越了常规的人生境界,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主仆的束缚,更没有功利的牵绊。这就是真正的自由与自然流露,不再受制于形式与规则。

其知识信念深厚,但又恬淡自然,如同天地之间的事物,它们既没有强加给我们,也没有我们去强求它,它们只是自然存在并发展。而我们的行为应该如同顺应自然法则一样轻松愉快,不必刻意追求或强迫改变他物,这才符合天地间最完美的状态。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却常常看到人们为了追求权力的目的,却用着各种手段去欺骗和控制他人,就像人们用网捕鸟兽,用弓箭射击小动物一样,用这些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这只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和痛苦,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这是违背了生命本质和宇宙运行原则的一种做法。

圣人的治理方法并不在于掌握所有力量,而是在于理解并尊重每一个个体以及他们各自独特的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像是拥有独立意识和行动能力的小生物,都在自己的生活领域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和满足感。这就像乌鸦高飞避免猎人的陷阱,小鼠挖洞避开人类的手脚一样,他们都是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决定如何生存下去,而不是因为有人告诉他们怎么做。

因此,当我们试图去“治”世界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干扰它们原本平静稳定的状态,就像把鱼从水里捞出来放在沙上一样,使它们感到困惑甚至害怕。如果能够明白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最好的治理方式就是让一切保持宁静,让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与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都会感到幸福满足,因为他们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潜能,同时享受到来自自然的馈赠。而这种幸福感不会因为金钱、权力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交换来的,它来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以及对宇宙秩序的一致性追求。这便是古代圣哲提出的“顺其自然”的智慧,也是现代社会急需回归到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