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之道南华真经注疏卷九为而不为之谜解

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啮缺问於王倪,四问而四不知。《齐物》篇中四问也。夫帝王之道,莫若忘知,故以此义而为篇首。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啮缺得不知之妙旨,仍踊跃而喜欢,走以告於蒲衣子。

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臧仁以要人,而未始出於非人。泰氏,其外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德甚真,而未始入於非人。

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汝?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1,无敢不听而化诸。

其於治天下也,如涉海凿河,以一身制天下,则功莫就而任不胜也。在民间,不待教令,而解避害全身者乎?

天根游於殷阳,与造物者共处,无需言说。而厌世俗烦扰,便乘深远大道,从虚空超脱尘世的纷扰与忙碌。在清静的山野中凝神智,让万物自然发展,不再用力去干预或改变他们。这就是“无 为”的境界,也是圣人的治国方法。

如是,则何天下之可作哉?盖皆放自得自然之场,则不治自自治。此乃顺物自然,无私欲焉,而天下自安矣。此即老聪所云:“顺物自然,有同造化”,便能使一切事物各得其所,以达到和谐与平衡的状态。这正是“太上”、“至上”、“玄德”的最高境界,是圣贤追求的目标也是众生向往的归宿。但对于那些还在迷失和挣扎中的凡人来说,这种境界似乎遥不可及,只能通过不断地修行、学习和实践来逐渐接近这个理想状态。

阳子居见老聪,对他提出一个问题:“有人如此聪明强盛,可以像明王一样治理国家吗?”老聘回答说:“这只是达到了一定的技巧水平罢了,但这还不足以为圣主。”意思是在知识、能力等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但这并不足以为圣人的标准,因为真正的大智慧还在于内心的平静与豁达,以及对世界没有私欲的心态,这才是真正符合圣人的行为模式。不仅如此,即使能够像虎豹那样勇猛,或猴子那样灵活敏捷,也不能直接比喻成明王,因为这些都是表面的技艺,并不是真正深层次的心灵体验或内在修养。而真正的明王,他们并不会显露自己的功绩,只会让人们觉得自己好像做得到,所以他们最终实现的是一种“无为”甚至是不被认知到的影响力,使整个社会都能因此获得更多福祉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