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止水无欲则刚南华真经注疏之九

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啮缺问於王倪,四问而四不知。〔疏〕四问而四不知,则《齐物》篇中四问也。夫帝王之道,莫若忘知,故以此义而为篇首。《老子》云不以智治国国之德者也。

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疏〕蒲衣子,尧时贤人,年八岁,舜师之,让位不受,即被衣子也。啮缺得不知之妙旨,仍踊跃而喜欢,走以告於蒲衣子,迷王倪之深义。

有虞氏不及泰氏。〔注〕夫有虞氏与泰氏皆世事边耳,不足述,以逃者无逃,无能入其境界。

有虞氏,其犹臧仁以要人,而未始出於非人;泰氏,其外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於非人。

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汝?〔疏〕肩吾、接舆已具前解;日中始,即是汝师,有何告示?

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1,为天下所用,无敢不听而化诸矣。

狂接舆曰:“是欺德。”

其於治天下,如涉海凿河,以一身制天下,如蚂蚁负山。

夫圣人的治法,全在顺其性分内,与万物同生相长,不立功名于世。

正且后行,每正性命,然后从事于万物。

确然而能其事者,而已矣。

乌高飞避增弋害,小鼠深穴避需凿患,都率性自然,不待教令自成。

如是,则何需用力去役使万物哉?

曾二虫各存自养,不待教导亦然。此理明显,可见千里石破碎金城的力量有限,却胜过了数百锅火煮沸沙漠的热量。

天根游殷阳梦水上遇无名言:“请问为天下。”

无名答:“去!汝鄙陋之人,为何询問?”

予方将与造物和谐共处,不劳作法驾驭 万物,只顺着自然规律就好,这样既安身又利他,也符合宇宙间一切生命共同演进的本质,所以最终能够实现真正的平衡与和谐。

阳子居见老聪说有人疾强梁、学道不倦,可以比明王吗?

老聘回答说,这种能力虽然很厉害,但只能比喻圣人才行得通,因为这些能力只是表面的技巧,没有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精神修养和对世界真理的理解。而那些虎豹文来田猎、狙猴跳藉狗捉狐狸等行为虽看似勤奋但其实都是基于技艺技能束缚身体,用来追求功效或权力的表现,并不是真正超越常规运用的智慧。这类能力远远达不到成为圣主或明王那种全体人类都依赖并尊敬的人格境界。而这种境界并不是通过努力学习就可以达到的,它来自于一种超越个人私欲和特定观点的大智慧,是一种普遍存在且永恒的人类价值观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无法简单地把任何人的能力直接比喻成一个伟大的领袖或智者的标杆,因为这需要更多的心灵探索和对世界本质认识的提升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明”——即清晰、纯粹、卓越的地位。不论如何变化,最终我们还是需要回到那个根本性的问题上来思考,那就是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内心保持清静,从容面对外部世界,将自己融入到宇宙间的一切生命当中,从容地生活,就像流水一样随波逐流,最终达到一种超脱世俗烦恼与痛苦,在其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宁静与自由。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人生目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是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并实践的一个过程。但如果我们的行为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动作或者形式主义,那么这样的努力只会是一场空谈,一场徒劳的事情,因为它没有触及到核心的问题——如何通过我们的行动改变自己,以及如何帮助他人们变得更加优秀。如果不能够这样做,那么所有关于改善社会状况的问题都会变成空谈,最终什么都不会改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以及一种更加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发展过程的心态。这才是解决问题的一条正确道路,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个人的成功或者掌握某些技术技能。这是一个关于人类精神角色的探讨,更是一个关于如何让人类成为更好的版本自身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必须学会放手,让事情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而不是试图去控制一切。这才是我想要传达给你的信息,也是我希望你能够明白并采纳的一个建议。你现在可能会感到困惑甚至失望,但请相信我,我正在向你展示的是一条通往内心平静、幸福生活以及实现个人潜力最大化途径。我知道这是件复杂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一起努力,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找到解决方案,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一切都开始于你的选择,你愿意继续前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