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啮缺问於王倪,四问而四不知。〔疏〕四问而四不知,则《齐物》篇中四问也。夫帝王之道,莫若忘知,故以此义而为篇首。
《老子》云不以智治国国之德者也。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
〔疏〕蒲衣子,尧时贤人,年八岁,舜师之,让位不受,即被衣子也。啮缺得不知之妙旨,仍踊跃而喜欢,不解其深义。
其犹臧仁以要人,而未始出於非人也。〔注〕夫以人所好为是人,以所恶为非人者唯以是非为域者也。
〔疏〕夫舜包臧七义,要士庶,以得百姓之心,无失于忘怀自合天下,其出於是非之域亦有作臧字者,其意在求仁义以为要,而求得百姓心耳。
泰氏,其外徐徐,其觉于于;[[注]]然则何异于我哉?[[疏]]徐徐宽缓容,与于自得貌,此伏羲时淳风尚存故外安闲与缓内欢娱与自得耳。
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注]]若此,又奚谓非即吾身矣?[[疏]]忘物我遣是非,或马或牛随呼召已。此言性命本无主谁能识此理?
其知情信、 [[注]]任其自知故情信、 [[疏]]率其真知情无虚矫故实信。此言圣人的道法自然顺应天地万物,不强作事,只凭自然的规律来治理天下,是真正的智慧和信念。
其德甚真、 [[注]]任其自得故无伪、 [[疽]]用不德为德德无所施所以不伪。这正表明了圣人的道法是不做那些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也就是说,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去干预和控制一切,这才是真正的修养和修身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