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啮缺问於王倪,四问而四不知。〔疏〕四问而四不知,则《齐物》篇中四问也。夫帝王之道,莫若忘知,故以此义而为篇首。《老子》云不以智治国国之德者也。
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疏〕蒲衣子,尧时贤人,年八岁,舜师之,让位不受,即被衣子也。啮缺得不知之妙旨,仍踊跃而喜欢,走以告於蒲衣子,而迷于王倪之深义。
然而,当我们追求这一辈子的修行与悟解时,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无心”与“自化”的真正含义呢?这正如古代的智者们所言:“有虞氏不及泰氏。”
〔注〕夫有虞氏与泰氏皆世事边耳,不足述其事;所以逃者,无逃,有谁能了解其中奥秘?
〔疏〕有虞氏即舜时代的政权,其风淳和;五帝时代则风浇急。而竞浇竞则运用智慧养育万物,与存真驭握天地之间的平衡,不及者的意义可从这里看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无心”与“自化”的概念呢?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如何去实践这些哲学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一些智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注〕虽然人们可能会因为一己私利或特定的目的,而忽视了这些原则,但真正的大智慧在于超越这种局限性,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
〔疏〕那些能够超越个人欲望、情感和偏见的人,他们才是真正懂得“无心”与“自化”的人。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实现目标,只要他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就可以成功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这样的境界,是不是让你感到震撼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请继续阅读,这里还有更多关于如何实现这一境界的宝贵信息等着你去发现:
[1] 这里的"式"指的是一种规律或者模式。
[2] "狂接舆"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那些没有经过严格训练但依然能够自然适应环境的人。
[3] 这里的"确"字强调的是一种确定性的状态,即通过认清自身本质之后,就能够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
[4] 这里的"曾二虫"指的是两种小动物,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象,一种代表着顺从自然规律,一种代表着反抗自然规律。这两种动物都能生存下来,而且它们并不需要任何外部指导就能如此,这就是说它们已经内在地知道怎样才能保持生命力。
[5] "活物"在这里指的是所有具有生命力的生物。
[6] "豫也"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某人的态度,比喻对某事感到满意或者高兴。
[7] 在这里,"胥易技系劳形休心者也"意味着即使拥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也无法避免身体上的疲劳和精神上的压力,这样的生活方式远远不能比拟圣人的境界。
[8] 系累劬劳,在这里表示一种过分紧张的情绪状态,使得人难以放松下来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9]"藉狗来藉",这句话是在比较不同类型的人类行为。在这个句群中,“虎豹”,通常用作比喻聪明、勇猛的人,“猥狙”,比喻机警灵巧,如猴儿一般跳跃。“藉狗”,则暗示能力不足,以至于只能像普通犬只一样被别人牵引。这三组相互比较说明人类在智能、勇气以及行动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于达成某些目标所扮演的地位。此处将人类置于圣主(明王)之前进行评估,以突出人类无法直接相提并论圣人的状况。如果按照前文逻辑,此处应当提出疑问或批判,将人类放在明王之前评价似乎过分且错误,因此后续文本出现了阳子居蹴然的话语表示出对此前的询问产生了怀疑或困惑,从而引发下一段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