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727-815),字逋翁,苏州人,唐中期著名诗人。饱学多才,工于书画,尤擅长诗歌,他曾著有《顾华阳集》20卷。他曾拜李泌为师,李泌(722-789), 字长源,是出身名门的学者,对《周易》、《老子》颇有研究,被称为“南岳道士”。顾况受其影响学习“服气之法”, “能终日不食”(《唐才子传》卷三)。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即便是满头染霜后,也只能升至京城的著作郎。
他对现实的不满,在诗中表现出来,如在《海鸥咏》:“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华阳集》),这表达了对朝廷的嘲讽和政敌们乘机进谗落石的情景。最终,他被贬为江西饶州司户参军。此时,他对官场心灰意冷,一生经历了无数风雨,最终看透世事,就如同一场空欢喜。
贞元十年(793)之后,看透世事的他最终弃官入道,归隐茅山,并自号华阳真逸。在茅山筑庐安居,以诗书为乐。他潜心修道,与道士学习“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期望有一天能得道成仙。他的归山生活也留下了一些记录,如在《夜中望仙观》:“日暮衔花飞鸟还,月明溪上见青山。”既写月下仙观环境之清幽脱俗,又写自己急于追求成仙的心境;而在《山居即事》:“下泊降茅仙,一声秋罄发孤烟。”更是赞美了他入道后的生活。
隐居茅山后,不信炼丹进补之说,只是“野人爱向山中宿”而已。尽管他不肯效法三茅祖师研炼丹药,但茅山道士对他还是极为尊敬,他们曾密传给他一种“辟谷食气”的气功,这种气功使他的身体变得更健壮,并将其传给了挚友李泌。
七十岁时夭亡一子,他心中十分悲伤,将这一切哀痛都化作了一首声泪俱下的哀诗——《大茅岭东新居忆亡子从真》,但庆幸的是当年又得了一子,即唐代诗人小有名气的顾非熊。
顾非熊(796?—854?),字不详,是姑苏人,其生卒年均不详,但约在唐文宗开成初年前后。在科场磨难三十年未及第会昌五年(845),应举初落第,却因皇上的亲自调阅试卷被追榜放令及第。当时的人们对于他的此番成功感到惊奇和高兴,但同时也预感到了他可能会像父亲一样选择归隐的事迹。
最终,他同父亲一样也不乐逢迎,在盱眙尉上弃官归隐茅山。这一次回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人类情感回潮,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返璞歸真的过程。他选择回到那个能够让自己平静的心灵港湾,那个能够让自己远离尘嚣、远离纷扰的地方——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地理区域——兹草台,有着深邃洞窟和高耸峰峦,那里藏着历史,那里藏着智慧,那里藏着生命本身的一切奥秘。而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古代文化遗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浙江省海盐市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古代佛教圣地之一,“紫云宝塔”。
然而,从顾非熊成名归家时,他朋友项斯送行时提到的送行诗就已经透露出顾非熊成名后反常失落感和可能归隐的事迹:“吟诗三十载,大雄此一难。自有恩门入,全无帝里欢。”
最终,在与朋友告别前,他思绪万千,将这一切用文字表达出来,如在《酩漾春色梦断然》的最后几句:“独坐幽篁深处寻旧梦,小园芳草香径微风轻。不闻钟鼓喧市忙,我欲醉卧桃花根。”
可惜的是,从唐代至清代,对其人的记载很少,我们知道的是,当年的那些文学巨匠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位伟大的老师,而他们所创造出的作品,则成了我们今天阅读和学习的一份宝贵财富。但是关于顷刻之间消散去的人物,他们留下的足迹却依然存在,他们的大智大勇、大情大义,让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灵魂更加震撼动容。而这些故事,它们就像是星辰般闪耀,每一次遇到它们,都会引起人们无限遐想,也许还有更多隐藏在历史深处等待我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