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道术,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是故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大体各归根抱一,则天地之纯也。道术将为天下裂,不侈於后世,不靡於万物,不晖於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 之道术有在於是者。
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悦 之,为之一过,大循己身。大过者,一日中行千里,其志不可及;大循者,一日中食粟,其德不可夺。此二德相得益彰,是谓圣人。在下愚钝,无能以此为准,只愿仰观先贤所立的高标准,用以砥砺自我。
夫圣人治国平天下,有方无方,在于顺应自然法则,无违乎理也。方言四时五行,以顺物情为本;无方乃至仁义礼智信,与民共生,以和为贵。在于养性修身,使心灵得以清净,而形体亦能强健。
孔子曰:“知我其若水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言非虚也,此乃至高的境界与教导。当代学者,当勿忘初心,要如同春江水般通透无垢,从容流淌,将来可期盼着一种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出现。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我们这一代人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做起,让我们的行为更加符合自然规律,更接近理想状态。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同时保持谦逊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都要持开放态度去面对。
当我们能够这样做时,我们就能在自己的领域内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也许这条路并不特别,但它是真诚且坚定的。而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是这样的人,他们既懂得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又懂得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完整与精神上的自由。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它要求人们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有脚踏实地的韧性,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个人成长也是极其重要的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