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庄子如何看儒家?庄子:据说鲁国只有一名真正理解道德的儒家,真是稀奇!孔子年轻时曾多次向老子求教,其中第一次问道,孔子17岁,而老子37岁。孔子的晚年,他仍坚信礼乐是道德的桥梁,但老子告诉他,旧事物已腐朽,只有内在的道德才是重要的。
历史上儒家和道家的关系被认为相反甚至水火不容,但真的是这样吗?庄子的笔下对儒家的评价褒贬参半,有扬有抑。他批判的是后世世俗化、末节化、虚伪化甚至是歪曲化的所谓儒家,而不是真正追求内在深厚道德的人。
例如,他讲了一个“两位儒生盗墓”的寓言故事:两个穿着儒服的小伙伴偷窃了一晚上的墓中财宝。当风大而发现他们时,他们还没有解开死者的裙襦,只能用口中珠宝来掩饰自己的罪行。这场景被用来讽刺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但行为卑劣龌龊的人。
另一个故事里,庄子见到鲁哀公,说鲁国只有很少几位真正懂得 道法的人。哀公疑惑地问:“全鲁国都穿着儒服,为何说少呢?”庄子的回答是:“我听说,戴圆冠而知天时、穿方鞋而知地形、配良玉而果断处事者,即使不穿着儒服,也一定有其宗旨;然而,不懂得这些又自称为士的大有人在。”因此,他建议如果不能以此作为标准,那么那些不知礼且自称为士者应处以死刑。
这段对话揭示了庄子的观点:真正懂得 道法的人并不一定要穿着特定的衣服或遵循某些规则;反之,一些人即使外表符合传统,却可能缺乏内在的真理。因此,当我们谈论老子和庄子的看法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他们更关注的是人们的心灵和行为,而非表面的仪式或装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