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岳嵩山的钟灵神秀之地,体玄先生——潘师正,以其卓越的儒释道修炼成就,成为当时三大宗教代表人物中的佼佼者。前有新天师教主寇谦之,在嵩山驻足三十年,开创了一代教风,并被尊为国师,使得新天师道传播至北方。后又有第十一代茅山宗宗主潘师正,他在嵩岳居住五十年,不仅扇动了茅山宗的风气,而且使其传遍了天下;甚至皇帝皇后都驾临嵩山询问他的教法,这种地位几乎与国师不相上下。
然而寇谦之和潘师正的结局却大不相同:寇谦之去世之后,其所创立的新天师道很快便销声匿迹,而潘師正則因其深厚的地基,被後人發揚光大,永傳不衰。这一现象,让人们对此深感思考。
隋宫玄坛上的潘師正,是赵州赞皇(今河北赵县)人,他出生于公元584年的隋文帝开皇四年。在他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异乎寻常的特质,如脚板上的灵龟纹路和过膝的手掌等。随着年龄增长,他展现出的智慧和品德也日益显著,最终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随着时间推移,大业年间,当时的大名士刘爱道来到赞皇,与潘師正见面,他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情谊。当刘爱道看到潘師正时,就像看到了能够驾驭“三清”高空良马的人才。他没有直接答应,但停顿了一会儿,对潘師正在说:“你这样的根器厚重、才能非凡的人才,只要知道长期潜心学习,你一定能达到真正的大道。”然后带着他前往洛阳。
经过多年的努力修炼与学习,潜心研习内外丹法、呼吸吐纳等秘术,以及广泛阅读各种经典书籍,最终完成了自己认为是最完善的一部仙谱。而且他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即传播茅山道法,并不断地收徒弟,为弘扬真理而努力工作。唐朝高宗对于他的能力印象极好,即便听说他能炼九阳还丹,也想要请他进宫,但最终因为拒绝制作佛书而未果。尽管如此,他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知识和修行的坚持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