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岳嵩山的钟灵神秀之地,体玄先生——潘师正以其道家的经典与传统,为世人所知。他的故事开始于隋朝时期,当时的新天师教主寇谦之在嵩山驻足三十年,开创了一个新的教风,并被尊为国师,使得新天师道传遍北方。而后,他的遗志被第十一代茅山宗宗主潘师正继承和发展。在潘师正五十年的修炼和传播中,他不仅使茅山宗风扩展到整个天下,而且皇帝皇后都曾亲临嵩山询问他的教法,这种地位几乎与国师无异。
然而,尽管寇谦之和潘师正都有着相同的结局——他们都是深受人们敬仰的人物,但他们最终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寇谦之去世后,其所创立的新天师道很快便销声匿迹,而潘師正則因他留下的影响力而有人发扬光大,以至於永傳不衰。这一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深思。
关于潘師正的一生,我们知道他出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的赵州赞皇(今河北赵县),是一个家境显赫、官宦世家出身的小男孩。在幼年时,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特质,比如脚上有灵龟纹路、双手过膝等奇特标志。随着时间推移,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孝子,因为他守护母亲墓碑而得到认可。
当大业年间的大将刘爱道来到赵州,与潘師正在面谈之后,他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刘爱道欣赏并称赞了潘師正说:“除了你,没有人能驾驭三清上的良马。”于是,在刘爱道带领下,潘師正在洛阳接受更高级别的心灵指导。此后的岁月里, 潘師正不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融会贯通,将佛理、儒义与自己的修行结合起来,最终成为了一位真正掌握多方面智慧的人。
随着时间流逝,唐朝初期,由于王远知预感到隋朝将要结束,他请辞回归茅山,并命令他的弟子之一——潜心修炼中的潘師正在北方继续发展茅山宗派,对抗佛教势力。此刻,在这个关键时刻,上元三年(公元676年),高宗君臣对待这位隐逸中的仙者极尽礼遇,有意请他制作佛书,但由于内心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即使面对如此荣誉,也没有接受。此外,当高宗请求替换其中岳嵩阳观供奉用物品以表安慰时,体玄先生也表示自己已然拥有所需,无须改变,只是想保持一种超脱的心态。他这种坚定不移且独立自主的心态,让人敬佩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