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经典《道藏》以其庞大的卷帙和复杂的分类体系,常让初学者望而却步。对于非教内人士而言,想要对道教思想有所了解,首推阅读老子的五千真文——《道德经》。作为道教圣典,《道德经》的影响力不仅在于宗派内部,更是深入中华文化的心脏。
然而,由于老子生活的时代久远,其语言与现代人的理解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很多人在读《道德经》时感受到了难以理解之处。这部重要著作究竟在讲什么?尽管它似乎可以用成千上万的话语去阐述,却又总是很难简洁明了地概括出其思想主旨,从而使得“玄”变得更加“玄之又玄”。
这其中既有着古今言语思维不同造成的问题,也因为老子所提及的“道”本身就是介于可说与不可说的状态。在这种迷雾中,我们很容易错失了《道德经》的整体性。
其实,《 道德经》这篇经典,在讲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是需要回答的问题。既然分为“道篇”和“德篇”,那么中心点必然落在“道”与“德”两个字上:
首先,“ 道”。这个问题无法直接回答,即便是老子自己也没有办法解释清楚什么才算真正的“ 道”。我们应该追问的是,不是什么,而是什么样的状态。“ 道”的存在几乎可以看做无生无死,它超越了所有生命活动给予我们的认知界限,是一个未知、不可知的事物,因为它长于所有人类对极限的认知,所以近乎无极限、无生死。
再如,当太阳光照射石头时,我们感受到石头变热,这种外在变化反映出了内在规律,即我们命名为“ 道”的事物。这种自然现象正是我们借助外表( 德)来探索内涵( 道)的过程。
此外,“ 德”也是通过事物外表表现出的内心品质,是为了衡量他人是否具有 “ 道”的工具。当一个人言行一致,且行为符合理念时,他就被认为具有良好的 “ 德”。相反,如果他的言辞与行动不符,那么他就被视为缺乏 “ 德”。
最终,《 Dao De Jing 》 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在解读每一个字词或引用背后的故事,更是在通过对其大意的理解,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以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观察方式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一切。此刻,我已站在你我之间,与天地万物共存,同时也明白,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能找到那份普遍且永恒的 “ 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