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抱朴守拙智慧人物如何在五千言中寻找生活智慧

提起道教经典,以三洞四辅十二类作为分类方法的整部《道藏》卷帙浩繁,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难以入手。如果并非是教内人士,而又仅仅只是想对道教的思想做个兴趣了解,那么笔者在推荐人们阅读的时候,必然会告知其应该先去阅读道祖的五千真文,《道德经》。作为道教的首要圣典,《道德经》不论是在教内,还是在传统哲学流派中,亦或者是在中华文化的整体概念中,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祖老子所言“抱朴守拙”,破天荒地将“朴”、“拙”两个字赋予了一种形而上的思辨意味,并由此开创了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学问、修行、悟性的先河。

然而,与之相对的一个事实是,老子生活的年代太过于久远,以至于他的话语体系和用词方式和现代人所理解的内容大相径庭,因此 很多人在读《道德经》的时候,第一感觉便是读不懂。尽管知道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但若问《道德经》究竟在讲什么,仿佛可以用成千上万的话语去阐述,却又总是很难简洁明要地概括出思想主旨,从而又使得抱朴守拙之意变得复杂深奥。

所以会造成这种现状,一方面有着古今语言思维不同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又因为抱朴守拙本身就是介于可说与不可说之间的一种状态。所谓“抱朴守拙”,明明人人都能理解和体悟到某些特质,但又都无法准确描述这一生命态是什么。这就容易使人陷入对生命态力的迷思中,从而错失了《道德经》的整篇文章的一体性。

其实,《 道德 经》的中心点落在“养生保命”的理念上,这本身是一个不需要去回答的问题。既然整篇分为“养生篇”和“保命篇”,那么,其核心点必然落在如何通过简单自然(即养生)来达到长寿健康(即保命)的智慧上:

首先说养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追问的是什么叫做养生?这是一个无法直接回答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我们整个社会文明发展史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种情境,每一种知识系统。而实际上,我们要回答的问题并不是怎么样才算得上是养生,而是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潜能,让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活下去?

其次说保命。在这里,我们同样面临着一个问题——什么叫做保命?同样,它是一个无法直接解答的问题,因为它也是涉及到我们的历史、文化以及个人经验。但实际上,我们并不需要答案,而需要的是一条适合我们当前时代背景下的路径,即如何让自己既保持身体健康,又能够应对各种挑战,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续。

最后,说到底,无论你是否能够完全理解或掌握这些理念,最关键的是,你必须认识到它们背后的原则,即那一套关于如何平衡自然规律与人类需求,是永恒且普遍有效的事物。这便是不变之法,也就是那些被称作“常识”的东西,如待遇善待他人,就如同待遇良好的植物一样,将带来更多丰富果实;反之,则可能导致枯萎死亡。

因此,在探索《 道德 经》的世界时,不再试图像过去那样追求完美无缺的地球般精确,而应当更关注自身心灵与身体间那不断变化却又持久存在的情感联系,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联系来提升自身质量,让生命更加充满意义。此外,还需注意,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同时也学会放下一些固有的偏见与恐惧,这正是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提出的治病安康的大法之一:“虚填补虚,用药当随证。”换言之,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为己所用,为彼所需,或许这正是一切对于修行者的建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