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书法史著录之书岳珂《宝真斋法书赞》
与南宋时代纯粹的书法技法理论专著乏善可陈的现象不同,这一时期的书法史著录类著作却取得相对于前代的学术进展。虽然这类著作还很难称得上是纯粹的书法史专著,但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书法研究的理论体系,呈现出了一定的书法史评价观念,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的书法史研究汇集和提供了翔实和重要的史料。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从内容和体例上看,这类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以人物著录(即书家小传)为主题,陈思《书小史》和董史《皇宋书录》可为代表;其二,以作品著录为主体,兼及书家评论,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堪称典型;其三,以书论汇辑为目标,分类编排,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分类体系,陈思《书苑菁华》集其大成。兹按著成时间之先后,叙述如下。
岳珂《宝真斋法书赞》 岳珂(1183一约1242),字肃之,号亦斋、东几,又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岳飞(1103-1142)孙,岳霖(1130-1192)第三子。自幼随父宦迁,失怙后读书于江州(今江西九江)。庆元四年(1198)八月,漕试中举。嘉泰四年(1204)五月,理宗追封岳飞为鄂王,时年岳珂二十二岁,赴京城省试,广泛搜集岳飞遗文。开禧元年(1205),以祖荫入仕,官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开禧二年(1206),中傅行简榜进士。后官司农寺主簿、光禄丞、太官令和军器监丞等职。嘉定十年(1217)十月,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府兼管内勤农事,出守嘉兴,遂于嘉兴置别业于金佗坊(今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一带),并着手《金佗粹编》、《桯史》等书的写作,后又历任承议郎权发江南东路转运判官、朝奉郎守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元年(1225),理宗谥岳飞“忠武”,时年岳珂四十二岁。自此一路擢升,又先后任淮东总领、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朝请大夫权尚书户部侍郎总领浙西江东财赋淮东军马钱粮专一报发等职,移节京口(今江苏镇江)长达十二年。绍定六年(1233)元宵,岳珂在京口观灯作诗,遭人构陷以罪,遂于是冬罢归庐山。居家五年,专事写作。嘉熙二年(1238)二月复被起用,历任户部侍郎兼湖广总领、宝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权户部尚书、淮南江浙荆湖八路制置茶盐使,转官为通议大夫。晚年居吴门(今江苏苏州)。
岳珂是南宋后期重要的文学家、史学家。一生著述丰富,经《四库全书》收录者,就有《金佗粹编》二十八卷《金佗续编》三十卷和《九经三传沿革例》一卷、《三命指迷赋补注》一卷、《愧郯录》十五卷、《桯史》十五卷、《玉楮集》八卷以及《宝真斋法书赞》二十八卷。又有好事者托名《棠湖诗稿》一卷等。尤其是嘉定十一年(1218)所成《金佗粹编》和绍定元年(1228)所成《金佗续编》二书,辑集了各种岳飞资料,主观上是为辨其祖岳飞之冤而作,客观上却有效地补救了秦桧当国时,国史中岳飞事迹多被删削的遗憾,为后世研究南宋初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材料。虽然其中不免传闻之事,但《粹编》中《高宗宸翰》三卷,以及《续编》中《宋高宗宸翰摭遗》一卷,却是真实可信的赵构书法史料。四库馆臣云:
《粹编》凡《高宗宸翰》三卷、《鄂王行实编年录》六卷、《鄂王家集》十卷、《吁天辩诬》五卷、《天定录》三卷。《吁天辨诬》者,记秦桧等之锻炼诬陷,每事引当时记载之文,如熊克《中兴小纪》、王明清《挥麈录》之类,而珂各系辨证;《天定录》者,则飞经昭雪之后,朝廷复爵褒封谥议诸事也。《续编》凡《宋高宗宸翰镜遗》一卷、《丝纶传信录》十一卷、《天定别录》四卷、《百氏昭忠录》十四卷。《丝纶传信录》者,飞授官制札,及三省文移札付;《天定别录》者,岳云、岳雷、岳霖、岳甫、岳琛等辨诬复官告制札,及给还田宅诸制;《百氏昭忠录》者,飞历阵战功及历官政绩经编于国史,及宋人刘光祖等所作碑刻行实,黄元振等所编事迹,以次汇叙者也。其《宸翰拾遗》中《舞剑赋》,乃唐乔潭之作,因高宗御书以踢,故亦载焉。编首自序,称:“况当规恢大有为之秋,鱼复之图,谷城之略,岂无一二可俎豆于斯世。检其所当行,稽其所可验,而勿祖之当狗之已陈”云云,殆开禧败衂之后,端平合击以前,时局又渐主战,故珂云尔也。其书岁久散佚,元至正二十三年重刻于江浙行省,陈基为之序。又有戴洙后序,称旧本佚缺,遍求四方,得其残编断简,参互考订,始见成书。故书中脱简阙文,时时而有。明嘉靖中刻本,并仍其旧。今无从考补,亦姑仍嘉靖旧刻录之焉。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岳珂如此执著于为祖辨诬,一方面因为祖父已经得到政策上的平反,另一方面是为了完成父志。早在淳熙五年(1178)九月,孝宗赐谥岳飞“武穆”时,岳霖就曾上疏请求归还高宗当年所赐岳飞御札、手诏,孝宗诏准左藏南库还之。这些资料就是后来著录《金佗粹编》中的《高宗宸翰》三卷。而岳珂对书法的关注,同样也受父亲影响。淳熙六年(1179),岳霖在郎省,以一端石和四画轴从韩庄敏(韩缜)家易得《唐摹万岁通天帖》真迹一卷,可见其家藏法书之遗风。后来,岳珂以端工小楷跋之。
岳珂对于书法史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二事:其一,约绍定二年至六年(1229-1233)间岳珂在以朝请大夫、权尚书户部侍郎总领浙西江东财赋、淮东军马钱粮专一报发任上,出家藏米芾诸帖锓板于镇江,刊成《英光堂帖》(又名《宝真斋米帖》)十卷。其一,便是编撰了《宝真斋法书赞》。
南宋的书法史著录之书岳珂《宝真斋法书赞》(2)
岳坷编撰《宝真斋法书赞》,其书较早已见董史《皇宋书录》引用。明代纂辑《永乐大典》时(1403-1409),尚见引据。逮至清代纂修《四库全书》时(1773-1784),已是“原本久佚”,因此《四库全书·子部八·艺术类一·书画之属》收录的《宝真斋法书赞》二十八卷,乃是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录出。可惜原本为《永乐大典》割裂分系,不仅卷目已不可考,而且原有总赞因《永乐大典》之编“无可专属”而“皆弃不录”,因此《四库全书》所辑之本,乃就《永乐大典》所录之仅存者,排比推求,重新分类编次而成。所幸有赖《四库全书》之修,使得在《永乐大典》遭劫之余,数百年后人依然能一窥《宝真斋法书赞》之大概。其中见于清乾隆年间救修《钦定重刻淳化阁帖》的部分法帖,其释文已被四库馆臣厘订驳正,间有参差歧出数说皆通者,则并存参用。可见传世二十八卷已非完本,更非原本之貌。
《宝真斋法书赞》当非一时一地之作,乃是陆续就家藏法书和所得诸帖,先撰赞语,再出帖跋,而后编次,最后撰成总标、总赞。当然,净稿成书之际,必定再行删润,此著述之惯例也。卷三《光宗皇帝夏竦双头牡丹赋御书》(楷书二十二行)跋记:“右光宗温文皇帝御书《夏竦双头牡丹赋》真迹一卷……臣以嘉泰壬戌(1202)冬再入都,偶阅帖于奉宁节度臣李孝友家,恭睹是赋,问知源委,盖当时因有斯瑞肆笔择前代之作而有是书。拜手敬观,求而袭藏,以侈下国。赋并题凡二百二十一字“。但据此条可以推知,岳珂至少在嘉泰年间整理岳飞遗文,撰写《吁天辨诬录》、《天定录》期间,已经着手撰写了《宝真斋法书赞》一书的有关条目,其体例当是先就陆续所得某家某帖撰成赞语,而后撰写该帖跋文以记得藏之本末。其官京师,以及随后出守嘉兴、移节京口后,所得至为丰富,因此陆续撰成本编。
至于其成书时间,传本未明,历代文献似乎亦见有明确记载。笔者但据传世二十八卷本所存诸帖后岳珂跋记考察,其作跋时间最晚者为绍定元年戊子(1228)六月时,如卷七《孙过庭摹洛神赋帖》(二十八行)跋记:“右唐右卫胄曹参军孙过庭字虔礼《幕王献之洛神赋》真迹一卷......绍定戊子六月,予在京口陵口,酒正李君衎见过,因阅帖,自言其家藏本朝司勋员外郎知国子监书学周越书,上著‘长白’印,盖周故物。予谢,未考。然振武节度本朝,以幽、冀陷,久不除官。尚为唐物无疑“。又如卷九《宋素臣惜别诗帖》(行书十三行)跋记:“右咸平吏部尚书赠右仆射宋文安公白字素臣《惜别诗》真迹一卷……绍定戊子六月得之吴门”。又,卷二三《周少隐留春词帖》(行书六行)跋记:“右绍兴左司郎中竹坡居士周公紫芝字少隐《留春词帖》真迹一卷,予少从公之孙贡士去病游,因藏此帖,时庆元乙卯岁。嘻!今三十有四年矣。以庆元元年乙卯(1195)而历时三十四年,亦当绍定元年戊子(1228)。又,其余于绍定元年戊子正月至五月间所作跋者,尚有近四十条。即此推论,《宝真斋法书赞》大约成书于绍定元年六月以后,时岳珂正以朝请大夫、权尚书户部侍郎总领浙西江东财赋、淮东军马钱粮专一报发、御前军马文字兼提领措置屯田任移节京口(镇江)。联系到《宝真斋法书赞》著录米芾多见刊于《英光堂帖》,且《宝真斋法书赞》中已经提及《英光堂帖》之刻正在进行中,因此,两者所成时间大致不会相差太远,而且应该是同时进行。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宝真斋法书赞》之原貌,今已邈不可知。唯见明末清初黄虞稷(1629-1691)在《千顷堂书目》卷三《小学类·补·宋》记曰:“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六十卷“。而《千顷堂书目》凡三十二卷,据四库馆臣记,乃黄氏“明末流寓上元,书首自题曰‘闽人’,不忘本也”。所录皆明一代之书……每类之末各附以宋、金、元人之书”之作,此或《宝真斋法书赞》凡六十卷之原本,明末尚见流传?
传世《宝真斋法书赞》二十八卷,主要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丛书集成》初编本等。又,《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著录,乃以福州修补武英殿聚珍本为底本,参校丛书集成本等断句排印。
传本《宝真斋法书赞》二十八卷共收东晋、南朝(梁、陈)、唐、五代、北宋、南宋凡二百零九家(重出者六家已剔去),共计七百七十九帖(种),而且均为岳霖、岳珂两代先后收藏所得的名家法帖(岳珂目为真迹者)。据笔者初步统计,其中包括著名的《唐摹万岁通天帖》和被岳珂视为“先君秘笈第一物”的《米元章<曹子建应诏诗帖>》在内,约三十种左右经岳霖收藏(部分散出后被岳珂重得),其余均为岳珂历年精心收购之物,而且包括了大量曾经是宣和、绍兴两内府的藏品。为此,四库馆臣也不禁感慨道:
是书以其家所藏墨迹,自晋唐迄于南宋,各系以跋而为之赞。其祖父手迹则别为《鄂国传家帖》附之于末。珂处南渡积弱之余,又当家难流离之后,故其间关涉时事者多发愤激烈,情见乎词。至于诸家古帖,尤征人论世,考核精审。其文亦能兼备众体,新颖百变,层出不穷,可谓以赏鉴而兼文章者矣……总标之下,先系以总赞,如《唐摹二王》之“贞观煟兴”云云,《无名氏帖》之“非纪录不概”云云,可以考也。其总赞无可专属,《永乐大典》皆弃不录,惟此二首,连前后帖尾,幸而得存,犹可寻当日体例耳。所类诸帖,晋唐以前,简幅省少,帖各为赞;南北宋人,篇翰繁多,则连类为赞。而每帖之或真或草、几幅几行、题记涂乙,又附注于分标之下,约略编次,尚可二十八卷。其间遗闻佚事,可订史传之是非;短什长篇,可补文集之伪阙。如朱子_《储议》一帖,辨论几及万言,许浑乌阑百篇,文异殆逾千字,于考证颇为有功。且所载诸帖,石刻流传者十仅二三,墨迹仅存者百鲜一二,皆因珂之汇集以传。其书泯没零落逾数百年,遭遇圣代右文,得邀裒辑,复见于世,可谓珂之大幸,亦可谓历代书家之大幸矣。
南宋的书法史著录之书岳珂《宝真斋法书赞》(3)
综上所述,仅就书法史论的学术价值而论,传世《宝真斋法书赞》二十八卷就主要具备了以下重要意义:
首先,保存之功。《宝真斋法书赞》所著录的历代法书资料,连乾隆盛世见多识广的四库馆臣也不禁感慨:“且所载诸帖,石刻流传者十仅二三,墨迹仅存者百鲜一二,皆因珂之汇集,以传其书“。又过了二百五十年的今天,当益知珍贵。此治书史者之幸也。再举一例,如卷一九、卷二O两卷单收米芾一家法帖合计一百十三帖,而佚名南宋人所编《馆阁续录》卷三《储藏》所著录的米芾墨迹仅为四十七帖,还不及前者的一半。本或刻本多种传世,也均见收录于《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