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金之际,陕西咸阳人王重阳修道有成后,赴齐鲁传道,并收马钰等七位高徒,创立了著名的全真教。其后,为完成王重阳“向关中化人入道”的遗愿,马钰和丘处机等纷纷赴陕西传教,使关中一时成为全真道的圣地。
长期以来,除了偶尔提及外,没有引起学界足够重视。2011年6月19日,《洞真真人于先生碑》在西安市户县甘河镇甘河村出土,一时引起不小的影响。许多媒体网站纷纷报道了这一重要讯息,并认为该碑的出土对元代陕西道教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然而,此次出土的《洞真真人于先生碑》与户县重阳宫、千阳县玉清宫内同样为一个人立碑竖传,这足以说明其人在当时所拥有的影响力。一时间,这促使笔者将目光聚焦于于善庆。然而,由于才疏学浅且抛砖以引玉,我只能尽力探索而已。
以下是关于于善庆的一些考论: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的生平。在1166年至1250年之间活跃,他字伯祥,又名志道,号洞真子,是宁海(今烟台市牟平区宁海镇)人的儿子。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其先祖为汉廷尉,以善决狱著名;其祖父彦升曾为好畤县主薄。
1182年春,当时十七岁的他遇到了马丹阳,在金莲堂听闻他的演讲,也希望能够走上修行之路。随后,他跟随马丹阳前往莱阳城举办斋醮活动。在此期间,他表现出了极高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最终被选为全真的第五个弟子之一,即除郝、孙以外剩下的五个人中的一个。此事也让他受到了一定的尊敬和推崇。
1203年,被封为冲虚大师;1205年的那段时间里,他又一次回到山东栖霞,与丘处机相见,并获得了“洞真子的”称号。此外,还有多次遭遇突发事件,如一次意外下船的事故,以及面对洪水救助百余人的英雄事迹,都展示了他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以及坚韧不拔的心态。
1241年春天,他又主持了一场规模巨大的葬礼活动,为纪念王重阳。这项工作对于他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最终成功完成,让人们更加相信他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而这些经历,不仅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宗师的地位,也反映出了他深厚的人格魅力和卓越领导力的同时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位真正伟大人物——正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言:“心如止水,无欲则刚。”这句话恰好形容了一个真正的大智大勇之人的品质,那就是一种超然物外、独立思考、坚定信念且始终保持冷静果敢的心态。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很多伟人都能留下这样深刻印象,因为他们总是在关键时候展现出这种超乎寻常的情感共鸣,而不是那些浮华短暂的情感波动或是空谈哲学上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