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的道教常住过年规范与六耳猕猴的文化象征在天然道观中的体现

我在二十七日下午结束了年终的账目安排,二十八日便开始准备迎接团年。到了三十日下午,我在山门外设立香案,为本宫前辈和后辈各派霞灵牌位进行巡照,并高举普板。经师和高功在大殿搭起衣物,随着“召请”的声音去山外招呼道众。监院则负责拈香,摄召完毕后,经师引领道众,而监院带着牌位前往祖堂安放,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请羽化道众回常住过年”。

每个殿主都前往厨房请供,而寮房则提出了表格。在晚课之后,我们出坛祭祀孤神,然后转向天尊。在下殿后,经师用韵律打响法器,将监院带到各处神位前进行普表。我吃过晚饭稍作停留,便安排执事排班,请监院进入大厨房“接灶”。经师随后去了客堂享用果品茶饮。餐食完毕,我们便开始发动鼓行祝寿仪式。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后,我们云集于祖堂。

初一清晨,当子时敲响静音时钟,我喝了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早课结束后,我们又出坛、祝将、转天尊,在早课完成之后,我为喜神点燃香火并设立香案,上供“喜神”牌位。此刻寮房备好了一个装满花生、核桃、枣和钱等物品的小斗,用红纸封好备用。当我们接待喜神时,每个人都会持着香绕至喜神案前插上一炷香,再做三次叩首,然后快速返回大殿。此时巡寮人员点燃长鞭炮跟随监院回到大殿,并将喜神牌位交给殿主供奉。大殿内外爆发出欢庆声浪。

接着我问:“喜神回来没有?”大家异口同声回答:“回来了!”于是我抓破红纸,大把地撒出斗中所有物品,再问一次,“来啦”,再撤掉一次,“回来啦”,最后三问、三答、三撒完毕。我东抛西扔,一把扔得飞快,又是前抛後扔,不断地乱撒,有人拥挤而争相抢夺,最终我扬起手轻松地撒尽所有东西,让巡寮人员收拾残余。

然后我喊出:“给喜神拜年。”大家纷纷站起来朝上做三次叩首。而知客喊道:“大家给监院拜年,”而寮房则喊:“监院给大家拜年”、“大家团拜”。这场风雨般的互相拜年的气氛让人兴奋不已,无论磕头有多快或慢,都被卷入了这份共同欢庆之中。一切顺利完成之后,我作为学生向先生表示辞岁之意,而其他道友也相互之间表示辞岁之意。

此刻正是我发动鼓行祝寿科仪的时候。我站在祖堂里,与其他人一起参与这一庄严而充满期待的仪式。一旦结束,我们便分散去各自寝室休息。这五天里,每天清晨与傍晚我们都要出来聚会。不过,由于腊月二十四日之前已经迎来了新的一轮生活规则,所以从那时候开始,一切动作变得更加庄重正式,从此以后我们的生活节奏也发生了变化。

从腊月二十四日起,每个人都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更换位置,而是根据自己的职责定居于十方堂或云水堂,这种定居状态被称为“挂年单”。直到初六早上的饭点才解除这一状态,让我们重新获得自由行动权。

正月初五,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之一——上坟。那一天下午,我看到人们准备了盛宴和祭品,将这些食品分配到每个家庭,同时也是对逝者的一种纪念。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每个人都穿戴整齐,一副庄严肃穆的情绪。一如既往的是,那些熟悉的声音,那些温暖的话语,它们似乎能跨越时间空间,对那些已经离世的人致以最深沉的情感。

自从接受驾驭指令以来,每天清晨我们都要前往皇经殿进行朝圣活动。而在正月初一至九期间,不仅如此,还需要额外参加皇忏活动。如果遇到庚申或者甲子日期,也会特意增加一些特别的敬礼,比如向星辰致敬。但无论何时何地,只有一件事情始终伴随着我的生活:对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保持忠诚与敬畏。而当夜幕降临,在距新春只有两天远的地方,我们展开了一场盛大的祝寿筹划,为即将到的春季预演最美好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