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眼见证了道教常住过年的一系列活动,既是对修行的最高境界的体现,也是社会各界人士相互祝福、融合共庆的美好场景。从二十七日的大帐算到二十八日客堂备席,请团年;再到三十日香案供奉前羽后化各派霞灵牌位,巡照下过普板,这些都彰显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彩。
在这过程中,大殿主去厨房请供,寮房请表;晚课出坛祭孤,转天尊,每个环节都有其特殊意义。初一子时开静喝“胡辣汤”,早课出坛、祝将、转天尊,再至接喜神,是一系列精心准备和严谨执行的仪式。在这些仪式中,“接喜神”尤为特别,因为它需要根据每年的喜神方位,在山门外设香案,上供“喜神”牌位。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接喜神时,寮房派专职巡寮给道众散香,道众持香到喜神案前插香于炉,再至监院持香同样插香于炉,并捧喜神牌位急回大殿。此时巡寮燃长鞭炮,与监院并排而行至大殿,将斗内物品撒之,以此表示欢迎和庆祝。随后,大众给监院辞岁,而监院则给大众辞岁,此刻气氛热烈而又愉快。
除了这些正式仪式,还有许多更为简单却温馨的情感交流,如学生给先生辞岁,以及道友之间互相拜年。正月初五,则是上坟这一重要活动,其中高灶备祭品饭菜,为亡者扫墓烧纸钱,并进行法事祈愿。
整个过程中,不断地反映出修行之人的超然脱俗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在这份复杂而又庄重的情感交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集体共同生活与思考的地方,也是一个修行者追求自我提升与精神成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