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乐府:汉魏六朝艺术奇葩,探秘'什么叫做无不为'的天然道观之美
"道门乐府"是道教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它源于民间,流传至今。汉魏六朝时期,道士们运用这些艺术形式来传播宗教教义,劝导世人皈依道教,因此留下了许多劝仙诗歌和描绘神仙境界的作品。按照文体和功能的不同,“道门乐府”可分为劝仙民歌、仙歌、步虚词等,其中劝仙民歌以其深厚的求仙色彩著称,而仙歌则通过演唱神仙故事来教化世人。
早期“道门乐府”即包含在汉代乐府之中的神仙之歌,这些作品充满了“列仙之趣”的教化意义,如《长歌行》表现求药长生,《日出入》是郊庙祭祀用的诗,但深受道教思想影响。在这些作品中,“列仙之趣”是主要表现倾向,或劝诫入道,或慕名颂扬,对人们展示了神仙生活的美好景象。
有时这类诗会借助于民谣或童话来宣传神仙思想,如童谣:“著青裙,入天门”,表现了民间对东王母和西王母信仰的浓厚。此外,还有一些描述求药长生或祈祷太平如《长歌行》,主人公在指引下游历“太华”山脉,并得到了灵药,其作品通俗质朴,以赞叹灵药之灵妙而表现出浓厚的求寻色彩。
《云笈七籖》记载了一些这样的劝善民众如《灵凤歌》、《石鼓歌》,其中《灵凤歌》的故事来源于佛经变文,是六朝佛与 道融合的一种神话故事。这首诗讲述的是张芒女被强娶,她披发石鼓下,被视为死后,却升起紫云,只留下这首石鼓曲,用以讽刺人事,同时反映社会疾苦。
除了上述内容,我们还可以探讨到步虚词这种独特形式,它起始于晋代,由曹植创作佛音乐梵呗所启发。步虚词实际上是一种高级舞曲,在斋醮法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嵩山寇谦制成的大型舞曲,以及南北朝及唐代流传至今的一系列步虚声韵优美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