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道家代表人物中,以独特的入世观点著书立说,警戒世人的只有李筌一人而己。李筌由仕入道,坎坷异常,体世深刻,洞察时事,思辩敏锐,著书立说,立意新、措辞奇。尤其是以人定胜天的天道观著称于世,为后来的中唐柳宗元、刘禹锡天论观开辟先河,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贡献。
一日,在嵩山虎口岩得《皇帝阴符经》,素书朱漆,盛装在玉匣中,上题:“太平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由于传本年代久远己经糜烂,李筌抄写下来,但读了数千遍到底不解其义理。
后来西游,在骊山下遇一老母,她头顶挽着高髻四围之发下垂,一身褴褛手扶拐杖,其形貌和一般老妇不同。她坐在路旁看着余火燃烧着一棵树,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李筌惊异地问老母,这句话出自何处?老母回荅说:“我接受此经已三元六周甲子了,你这位少年是从哪里得到的?”李筌恭恭敬敬地向老母叩两个头,将所得到这本书的时间和地点告诉她。
老母看他颧骨贯穿生门,而命门齐于日角,没有减少血脑与心影不偏,有德而好法,有神勇乐智,可真称得上是她的呵!然而,他四十五岁那年当有大的危险。于是,便拿出丹砂书写符箓一道,让他跪下接受这道符。
老母讲述《阴符经》的义理:《阴符经》总三百字,一百字演说道,一百字演说法,一百字演说术;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都内出心机外合人事。观其精微黄庭八景不足以为玄;察其至要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任其巧智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非有道之士,不可使闻之。
故至人用之得其通贤人用之一得其法正人用之一得术识分不同也,如传同好必请斋而授 之,有本者为师,无本者为也不得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违者夺纪二十本命,每诵七遍益心机加年寿,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藏于名山石岩中 得加算久 之。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时间己到申时了,我已经做好了麦饭,我们共同吃吧。”
于是,她从袖里取出一个瓢,让李筌去山谷取水,但瓢忽然变得重了一百多斤,再努力往上拿,就是拿不上了,最终沉到了泉底。在等待他的时候,只留下麦饭几升罢了。李筌一下子吃完饭,从此也不再吃饭了。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李筌曾任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他既将才大略,又作《太白阴经》十卷又著《中台志》十卷。当时受到奸相李林甫排挤,因名位不显扬,最终进入名山访道去了,最终他的去向不得而知。 李筌留下的遗作包括:《阴符经注疏》三卷、《骊山母传阴符玄义》、《青囊括》各一卷,《中台志》、《阃外春秋》和《太白阴经》各十卷,《孙子注》二卷。此外,他还有许多其他关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见解,被认为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性分析。他是一位高超透天机的大智慧者,对后来的文学家影响深远,是宋代最杰出的学者之一。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里,“虚静至神”的天道观占据核心位置,他主张“不神而能至神”,寂然虚静的是产生一切万物根源。他通过这种思考方式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宇宙万物运行规律以及人类如何适应这些规律的问题,使他成为唐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并且对未来哲学界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