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道士中,以独特的入世观点著书立说,警戒世人的只有李筌一人而己。李筌由仕入道,坎坷异常,体世深刻,洞察时事,思辩敏锐,著书立说,立意新、措辞奇。尤其是以人定胜天的天道观著称于世,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其重要贡献。
嵩山岩洞得《阴符》,骊山老母说玄义。李筌,一名达观子,大约生活于唐玄宗、肃宗时代。他曾任荆南节度判官、邓州刺史后入为郎中。后居中岳少室山,他好神仙之际道常游历名山广泛采纳方术。在嵩山虎口岩得《皇帝阴符经》一日,在玉匣中,上题:“太平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由于传本年代久远已然糜烂,他抄写下来读了数千遍,但到底不解其义理。
后来西游,在骊山下遇一老母,其形貌与一般老妇不同。她坐在路旁看着余火燃烧着一棵树自言自语地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他惊异地问她这是皇帝阴符中的句子,她回答自己接受此经已三元六周甲子,而他得到这本书的时间和地点也告知了她。她赞叹他的德贤而好法神勇而乐智可真称得上是她的呵!但预言他四十五岁那年当有大的危险,便拿出丹砂书写符箓挂在拐杖端让他跪下而接受了这道符。
她讲述《阴符经》的义理,说它总三百字,一百字演说道,一百字演说法,一百字演说术;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都内出心机外合人事。她指出非有道之士不可使闻此经,只能用至人用得通贤人用得法正人用得术识分不同,如传同好必请斋而授,有本者为师无本者亦可,不应以富贵重贫贱轻违者夺纪二十本命,每诵七遍益心机加年寿,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藏于名山石岩中得加算久之。
最后,她带他去取水,但瓢忽重有一百多斤沉泉底,他返回原处只留下麦饭几升便吃完饭,从此也不再吃饭。当时受到奸相排挤,最终入名山访道去了。但他的去向不得而知。他留下的著作包括《阴符经注疏》、《骊山母传阴符玄义》、《青囊括》等,其中两部作表现了他的哲学思想系统:《黄帝 阴符经疏》和《太白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