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道士中,以其独特的入世观点著书立说,警告世人,只有李筌一人而已。李筌由仕途转入道途,其生活坎坷异常,体察世事、洞察时变,其思辩敏锐,著书立说,意图新鲜,不仅措辞奇特,而且以“人定胜天”的天道观闻名于世,为后来的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天论观开创先河,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贡献。
据传,他曾在嵩山岩洞得《阴符经》,并将之珍藏于玉匣中。在骊山老母的指引下,他深刻领悟了《阴符经》的玄义。老母是一位形象古怪但智慧非凡的女性,她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与李筌交流了《阴符经》的精要之处,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理解世界和提升个人。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李筌担任江陵节度副使和御史中丞,一方面展现其政治才华,一方面也留下了一些文学作品,如《太白阴经》十卷、《中台志》十卷等。当时遭遇奸相排挤,最终选择隐居修道,但他的去向至今仍是个谜团。
他留给后人的著作包括:《阴符经注疏》三卷、《骊山母传阴符玄义》、《青囊括》各一卷,《中台志》、《阃外春秋》和《太白阴经》各十卷,《孙子注》二卷。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也展示了他对出世与入世之间高超透彻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