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十大经典书籍周易参同契作者传承再考

【内容提要】:本文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梳理《参同契》作者传承的基本状况,对《参同契》的作者传承情况进行一次探讨。本文将集中针对《参同契》下篇提出三个疑问,通过对疑问的考察,重新提出《参同契》的作者传承体系的可行性倾向。

【关键词】:《周易参同契》 作者传承

《参同契》一书被称为“万古丹经王”,在道教丹功上,与《悟真篇》合称“双壁”,一直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内丹还是外丹,无不把《参同契》放在非常崇高的地位。后世的丹家都通过作注的方式对《参同契》进行过进一步的阐发,诸多派别的丹功对其有着和于自身派别的阐述。但是由于典籍中的文献材料很少,对参与了这部书创作的人物,还存在很多争议。

尤其是对于魏伯阳真人,更是有多种版本现于世间,其中彭晓注本、阴长生注本、无名氏注本等各有所说,都认为魏伯阳与徐从事、淳于叔通三人有关,但具体谁先后谁,以及他们之间关系如何,却又各执一词。在玄光说中提到徐从事拟天文而作上篇,以传魏君;魏君为作中篇,传于淳于叔通;叔通为制下篇以表三才之道。而刘知古说则指出魏伯阳曾受徐真人的指导,并非真正见面。此外还有葛洪说认为魏伯阳自创,而陶弘景则提到了淳于斟与青州徐从事的事迹。

此外,《云笈七笺》、《经典释文》,以及颜氏家训等都提及了关于《參 同 磬》的著录和解释,这些旁证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这些材料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它们往往缺乏确切的情境背景和直接证据。此外,由於這些書籍都是後來流傳下來,所以它們是否能反映當時情況,也是一個問題。

汪启明先生就这样处理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早期三家注均以为是合著,而宋以后的材料均后出,不可作为最重要证据。他还特别指出了朱熹考订“会稽”为“郐国”的影响,以及现代学者孟乃昌、萧汉明认可这一观点。这意味着,在没有更多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基于这些史料来推断,并尝试找到一些新的线索来支持或修正这些结论。

因此,本文旨在继续探讨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为我们了解更准确地了解这段历史做出贡献。首先,我们需要审视所有相关史料,看看是否能够发现一些以前未注意到的细节或模式,然后尝试建立一个更加全面和连贯的人物关系网络。这可能包括寻找其他可能存在但尚未被记录的小型文献档案,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据挖掘技术)来分析已有的文献数据,从而揭示隐藏在其中的一般规律或异常值。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历史学家的个人偏好及其时期背景如何影响他们对过去事件和人物关系理解的情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等多个层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格外谨慎地评估每一个来源,并且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干扰,以达到更接近客观真相的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