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作者传承再考探索大道至简的奥秘

【内容提要】:本文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梳理《参同契》作者传承的基本状况,对《参同契》的作者传承情况进行一次深入探讨。本文将集中针对《参同契》下篇提出三个疑问,通过对疑问的考察,重新提出《参同契》的作者传承体系的可行性倾向。

【关键词】:《周易参同契》 作者传承

作为“万古丹经王”,在道教丹功中与《悟真篇》合称“双壁”,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内丹还是外丹,无不把《参同契》放在非常崇高的地位。后世的丹家都通过作注的方式对《参同契》进行过进一步阐发,诸多派别的丹功对其有着和于自身派别的阐述。但是由于典籍中的文献材料很少,对參與此書創作的人物仍然存在很多未知之处。

尤其是在对于該書著者,更是有多种版本现于世间,而各自所依据的事实和证据也各异,都有各自独特的一套解释,但实际上只能有一种正确答案。希望我们所做出的探讨越来越接近真相。

史料梳理

(1)彭晓注本

在彭晓注本书首,《神仙传》的引文指出魏伯阳乃会稽上虞人,以修真潜默、养志虚无著称,每视轩冕如秕糠焉,不知师授谁氏,只得了古龙虎经,其妙旨尽获,便约周易撰三篇,即为參與此書創作。此密示青州徐从事,并隐名而注之;至后汉桓帝时复傳於淳于叔通,因而流傳於世。

(2)阴长生注本

阴长生注本序言中指出,“盖闻 《參涉此書》,昔是 《古龍虎經》,本出徐真人”。“徐真人青州從事,北海人也。”后因越上虞人魏伯陽造五相類以解前篇,而改為參涉此書。更由淳于叔通补續其类,以取象三才乃为三卷。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由魏伯阳先行创作并修改成为参加参与该书编写,从而使淳于叔通能够继任完成剩余部分,并且他曾亲侍徐从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仰观乾象定阴阳,将乾坤设爻位卦配日月托用易象,这样的方法表明他极富对天象理解能力。

(3)容字号无名氏注本

无名氏注本序言提到:“按 《神仙傳》,真人魏伯陽者會稽上虞人也……”。它还提到凌阳子伝与崆峒山傳給徐從事,並由徐從事傳與淳於君,這個說法將原本單純地是一部由一個或幾個人編寫的情況複雜化,使得我們對這部作品背後的人物關係和歷史背景感到好奇。而且,在這個說法中,也暗示了另一個人物——凌陽子——可能對這部作品也有貢獻,但他的角色被忽略了。此外,這種說法還讓我們質疑之前認為僅僅是一個人的創作工作是否真的如此簡單?

除了以上直接相關於該書內容的小說或者註釋以外,我們還可以找到一些旁證來支持或挑戰這些觀點:

(4)玄光说

曾慥(?—1155),号至游子,他撰于1151年前后的《道枢》卷二十六云:“玄光先生曰:徐從事拟龍虎天文而作參涉此書,上篇,以傳魏君;魏君為作中篇,傳於淳於叔通;叔通為制下篇以表三才之道。”

(5)刘知古说

刘知古认为:“……抱朴子曰:魏伯阳作參涉此书、《五相類》,凡二篇,假大易之爻象,以論修丹之旨。”

(6)葛洪说

葛洪认为:“魏伯陽者吴人也,是治民養身謂已。入山學神藥將終時見兩心不盡誠……”

(7)陶弘景说

陶弘景认为:“定錄府有典柄執法郎是淳於斟…”。

(8)张玄德说

张玄德认为:“昔劉玄穆見魏先生,看火一年忘情,有疑遂不遇早夭…”。

这些旁证提供了一系列关于该书创始人的不同的见解,其中包括一些历史人物,如朱熹、孟乃昌、萧汉明等,他们都留下了一些关于该书起源及其主要贡献者的见解。但他们之间存在许多不同意见,而且这些信息并不总能互相支持,这增加了我们理解这段历史时期人们如何看待这部作品以及它背后的故事更加复杂的情况。

虽然目前所有有关该书创始人的信息都是基于有限和不可靠的事实来源,但是它们提供了一条线索,让我们能够继续追寻这个谜团,我们必须不断地去挖掘更多关于这个问题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全面的视角来考虑这一点,以及一个客观公正的心态去评估这些不同的观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揭开隐藏在历史尘埃下的真正面貌。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看法,它们构成了我们的文化遗产,而每个发现都是迈向知识宝库的大步。

因此,让我们继续我们的旅程,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解过去,同时珍惜现在,为未来铺平道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