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梳理和前人研究成果的结合,进一步探讨《参同契》的作者传承问题。文章将集中分析《参同契》下篇所提出的三个疑问,并通过对这些疑问的考察,为重新评估《参同契》的作者传承体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周易参同契》,作者传承
作为道教丹功中的重要著作,《周易参同契》与《悟真篇》并称“双壁”,在内丹外丹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多个派别均以注解形式深入阐释了这部经典,但由于文献记载稀少,对于其研究仍有广阔空间。特别是关于《周易参同契》的作者身份,一直存在多种说法,每一种版本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只能有一种正确答案,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探讨能逐步接近真相。
史料梳理
(1)彭晓注本
彭晓注本中引述了《神仙传》的一段话:“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根据此文可知,《周易參通紀》的创作由魏伯阳一手完成,并非单纯的转录,而是经过他的个人理解和整合后形成。此外,该书还涉及到徐从事、淳于叔通等人的参与,他们分别为青州人和上虞人,这些信息对于理解该书的历史背景至关重要。
(2)阴长生注本
阴长生注本则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观点,其中包括魏伯阳与徐从事、淳于叔通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在阴长生的看法中,徐从事被视为一名北海(即青州)的人,他可能是魏伯阳首先向他展示了自己的作品,然后又继续向淳于叔通教授。这一说法强调了三位人物之间复杂而密切的联系,也反映出当时知识流动的情况。
(3)容字号无名氏注本
无名氏注本则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历史脉络,其核心观点是凌阳子曾将此书赠予徐从事,并由后者再次传授给淳于叔通,这表明整个创作过程涉及到了至少四个不同的人物,即凌阳子、徐从事、淳于叔通以及最后一个未知的人物。这一点增添了一层复杂性,让我们更加难以确定每个人物在这个故事中的确切位置。
《參同契》文本以外的材料(重要之旁证)
(1)玄光说
曾慥在其撰写的小册子《道枢·卷二十六》中引用了玄光先生的话:“徐從事拟龍虎天文而作參與上篇,以傳魏君;魏君為作中篇,傳於淵於叔通;叔通為制下篇以表三才之道。”这段描述不仅揭示了书籍结构,还暗示着三位人物间隙细致且精准的地方法律工作。
(2)刘知古说
刘知古认为“抱朴子”所述有关魏伯阳创作二卷假借爻象论修丹之意,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一个见解。他指出虽然人们常常只看到表面的文字,却忽略掉真正内涵和深层含义,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批判性的态度使得我们认识到,不仅需要了解文字,更需要理解背后的思想精神。
(3)葛洪说
葛洪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一个叫做“治民养身”的概念,他认为这是因为人们误解了真正目的,所以没有办法达到高级境界。他用这种方式来说明为什么人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些符号当做实用的工具,而应该更深入地理解它们背后的哲学意义。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葛洪如何使用他对自然哲学洞察力去推翻那些过时或错误的事实观念,从而展现出更完整更全面的世界观。
以上所列举出来的是几位不同时间代际学者的看法,他们分别基于自己时代的情况来进行评论分析,有的是赞誉,有的是质疑。但正如汪启明先生所言,无论哪一种评价,都不能完全信任,因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偏见和时代背景去审视这些古老的事迹。而最终决定这一切是否具有权威性,最终还是要依靠我们自身对于历史事件认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