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交响闾丘露薇探究歧视的深层传统文化100字摘抄土壤滋养着种子同理心是人性的根源

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对于一个人的归属感,不仅仅取决于他们所居住的城市,也和他们的心灵世界息息相关。我的孩子虽然出生在北京,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北京人,因为我试图改变他的认知,告诫他家不等同于城市。但这并非易事,因为孩子们往往以家为中心,视之为自己的根源。对于孩子来说,只要家在哪里,他们就是那个地方的人。

我还记得有次与另一位朋友聊天,她带着孩子去纽约唐人街吃饭,被香港服务生询问其身份,孩子随口回答“香港人”。然而,这个小孩尽管出生在香港,成长于国际学校,但父母讲普通话,他却被质疑是否真的是香港人。这让我意识到,用语言或出生地来定义一个人是多么狭隘且复杂。在现代社会,更难有人能够确定自己只属于一个地方。

过去不同了,现在很多人都会选择生活在不同的城市,这使得大都市更加多元化。我曾经因为户口问题从上海迁至香港,那时我明白自己只有作为香港人的身份。但看到现在许多朋友对此感到犹豫,我忍不住开玩笑说:“有选择真是太痛苦了。”

关于歧视的问题,我并不常考虑,因为我知道它无处不在,并且我也曾无意间歧视过别人。不过,即便心理强大,也无法避免制度性歧视给我们的影响和挫折。我自幼就感受到了上海人的优越感,对那些不会讲上海话的人持有一定的看法,但随着年龄增长以及知识积累,这些观念逐渐消失了。

现在,当听到人们用地域来歧视别人时,我觉得这些行为很可悲,他们心胸太窄,对世界的理解太浅薄。我记得我们班上的借读生,他们虽然说流利的上海话,却因为户口问题被区分开来。这种制度性歧视对个体影响深远。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自己是上海人,但由于我的家庭已经搬离那里,所以这个城市对我而言已没有直接关联。我的家在香港,因此我清楚地认识到需要关注这个城市的一切,而不是单纯享受其给予我的好处。如果大家都不做的话,那些享受将从我的生活中消失。

不能要求别人怎样,但是可以让自己更爱这个城市。你可以不爱,它但请尊重别人的爱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