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平乡县东马延村,源于明末清初的乱弹戏传唱了300余年,这一传统文化遗产深受当地民众喜爱。谭明刚,代表性传人之一,对此情有独钟,他说:“宁舍饺子宴,乱弹也得看。”这不仅体现了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尊重,也反映了它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谭明刚祖上六代人都在传唱这种地方戏,其中他的十二世祖谭文玉走南闯北,学得一身唱功和表演技巧,在表演中掺揽昆曲精粹,创立了东马延乱弹的雏形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地方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男女唱腔是本音咬字的假声拖腔,最有特点的是女腔尾音翻高时发“ou”音儿,我们都管这叫“带吼”。
除了唱腔多样化之外,东马延乱弹还拥有众多板式和丰富曲牌。在2013年,被评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该剧种开始受到更多关注,但同时面临着人才培养的问题,“从上个世纪十年代以来,由于世事变迁忽聚忽散,现在已经是青黄不接。”谭明刚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乱弹、学习乱弹,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义务给爱好者上课,并将其纳入学校教学,从2017年开始作为校本课程正式纳入平乡县河古庙校区东马延小学教学。赵连军回忆起昔日的情景,那时的戏台用竹席搭成,用棉油灯点亮,那灯滋滋冒着烟,加上乐器清脆和彩衣飘飘,更吸引台下观众。这份记忆里透露出的神气和自豪,让人感受到这一文化遗产对于承载历史与未来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