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天籁之音的传承者,悠久的历史在社会中回响。它不是简单的乐器,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梧桐面、梓木底构筑下的这件三尺六寸五长的乐器,有着岳山前头、龙池凤沼后背和雁足脚下,是一份集雅玩于一身的艺术品。
古琴原本被称为“琴”,直到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创立音乐研究会时,为了与其他类型的琴区分,它才得到了“古琴”的称号。在北大,这种源远流长的声音艺术不仅进入了公开场合,也吸引了众多名家参与演奏和讲座。伏羲时代的音乐遗风借此重现于现代大学校园。
然而,古琴从未真正属于大众,而只是一种高级文化产品,主要受欢迎于显贵达官及文化精英。而北京作为这些人群聚集的地方,从明清时期起,就与古琴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是这里丰富的地球资源还是强大的财力,都吸引了一批批名曲名家的光临——他们收藏名曲于此,与其进行深入研究。
北京有着收藏古琴这一传统。即使那些达官显贵自己不会弹奏,他们也要珍藏几张名曲。一方面是为了追求文艺气息,一方面也是当作古董来保存。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紫禁城内,那里不仅存放着上百张实用性的木制弦音,还有装饰性的铁弦铜弦石弦等各种奇特物品。历代留存下来的大量名曲,大多数都曾经经过这里,其中一些如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圣遗音,更是深藏紫禁城角落里的宝贝。而其他一些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被故宫博物院收购,如著名唐代九霄环佩那上刻有苏东坡亲笔题写诗句的小巧作品。此外,还有一些巨大的私人收藏,不断交由某位著称的演奏者保管使用,使得京城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即便是一件如此珍贵的事物,也能自由流动。
除了美观外,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名字叫做“古”,但这种乐器并非静态存在,它具有生命力,只要装上丝弦就能发出悦耳的声音,让听者仿佛置身仙境。这一点可以通过《风宣玄品》中的插图之一所见,即1539年根据1279年的原稿刻印而成的一幅双面插图,可以看出这只是极少数记录其中之一。
更为迷人的地方在于,这些传统谱子并不标注音符或节奏,只标记左手按键和右手弹指法,因此同样的谱子,在不同人的理解下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每个演奏者同时也是创作者,他们每一次弹奏都是对这首曲子的新的解读,这种不可复制性,或许正是“今”字所希望表达出的妙义所在。
尽管如此,每次碰撞或损坏都很常见,但修理也总能解决问题。不小心划破漆层?用朱砂涂抹裂纹就行;需要大修?开膛破肚也不怕!对于真正懂得如何修理的人来说,他甚至能够感受到一张新旧相间的心声变化,以及走向上的过程。他还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整结构,对那些已经拥有深厚历史功效的小巧作品进行改造。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使想修理,也只能望洋兴叹,因为了解木材和漆料工艺的人实在太少,不敢轻易动手触碰这些珍贵事物。
所以说,何谓“音乐”?何谓“雅玩”?它们不过是一种境界、一种生活方式。在某个瞬间,当那串丝绸般细腻地穿过空气,与你心灵深处共鸣,你会感到一种超越尘世烦恼的情感,无比宁静与平静。你知道吗?这是只有那些真正懂得欣赏这种声音的人才能体验到的境界。当你聆听那种旋律,你的心灵就会飞跃至另一个世界,那是一个没有忧愁,没有恐惧,只有纯粹美好的世界。而且这种声音,并非任何人都能听到,它们只有对这个宇宙最敏感的人才能够捕捉到,那些愿意沉浸其中,用心去倾听,用情去感受的人们。如果你想要探索这样的感觉,就必须准备好接受挑战,因为它将带领你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一切都是关于灵魂与自然之间无言交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