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八大真人中的陈圆明道长,于阴历二月二日晚7点35分,仙逝世寿85岁。遵循其生前遗愿,当晚将遗体送回故乡入土安葬。恩师虽年过80,但突然离世,让我深感遗憾,每忆起他生前的教诲,依旧浮现在眼前。我想起《左传》的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恩师虽然未在战场上建功,但以虔诚信仰和爱国爱教的精神,为骊山老母殿的兴衰与道教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恩师出身湖北郧县,是家境殷实、兄弟姊妹八人的大家庭中最小的一位。他祖上的耕读之家,对父母的信仰影响深远。大哥受党思想洗礼后,将租地农民土地让给他们,并宣布自此为他们所有,不再收取租金。恩师在父母和兄长思想潜移默化下,也信仰了道教。在1983年,他在武当山紫霄宫出家修行,期间梦到骊山老母托梦,让他三年后回到昆仑。
1986年,他来到泰山碧霞祠挂单修行,与熊圆静道友一起修行。在一次卜一挂时,被告知缘分未到,便返回泰山。当秋季,他收到了来自老母殿张宇正道长的一封书信,要求他必须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之前赶到老母殿,这是缘分或无缘之间唯一的机会。他欣然前往,在中秋夜赶到的那天,只见庙门洞开、庙内空无一人。但第二天,他向临潼县委部、政府宗教局领导汇报了自己的经历,最终被认为信仰虔诚、作风正派,被任命为老母殿住持。
恩师是一位谦逊善良的人,在短暂居住期间,就因认真工作和待人谦虚而赢得群众好评。尽管仅居住十几天,但他的品格与修为已深植于心中,因此张宇正道长才写下那封留念难忘的心意书函。而这段传奇故事也成为了骊山道众间流传佳话之一。
我1998年阴历2月来到老母殿挂单常驻,那时恰逢全体为恭贺太上老君圣诞祈福,我印象中的初见就是一位精神矍铄、面容慈祥的慈悲 老人。当时他正在恭敬地为骊山老母上香祈福,我便向他说明来意并请求成为他的弟子。他听后说:“出家需要虔诚信仰和献身精神,如果半途而废,不仅影响个人,还可能下地狱,你可要慎重。”我坚定地说:“既然决定,一定不半途而废。”于是,我便成了他的弟子,从基础做起,以学习书籍作为主要活动,同时负责生活用水等杂务。不久,他安排我进入老母亲殿继续学习生活管理,使我的学问渐进。
恩师以德报怨宽厚待人,有一次某位坤道因为嫉妒私下串通几个徒弟想要发难,但恩師宁愿不计较,而她却变本加厉,请来她的几位师兄一起对付。这次,她亲手准备了一桌所谓感谢斋饭,然后请来了每个徒弟按部就班坐好,只留一个位置空着让她自己坐在那里,却被发现毒发幸运逃脱。这之后,她及她的几个师兄悄悄离开了。但这一事件反而增强了团结,因为人们更加敬佩他的宽宏大量。
恩師是一位爱国爱教守法的人,对我说:“天上有法,地府有法,人间也有法,我三法都不怕,因为我不犯法。”所以即使社会风气混乱,有些宗教场所以牟利方式经营,也有人盯上了我们的庙宇,但是通过他的坚定的态度,他们都被拒绝。此外,他还不断强调“出家要守清静耐寂寞经得住”,遵守清规戒律及党纪国法,使得我们的庙宇成为文明宗教场所和先进宗教活动场所多次荣誉称号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