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端午节为什么门上要挂草孩子的见识藏在父母回答里犹如扫棺材的顺口溜隐喻着深邃的文化智慧

每当端午前夕,你会注意到左邻右舍门面上挂满了艾草和菖蒲,这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一种复兴,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儿子每次路过,都忍不住被吸引:“妈妈,这门上挂的是什么草?为什么要在门上挂草呢?”这个问题似乎简单,却蕴含着对传统文化背后故事和意义的好奇心。

如果你只告诉孩子,端午节就是要挂艾草和菖蒲,那可就错过了教育时机。浓浓粽香叶,悠悠端午情。在古代的时候,不仅是吃粽子,还有许多其他活动,比如划龙舟、射柳、斗百草等,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看看古人的端午是怎么过的。

学在端午

端午节门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习俗由来已久,其实它源于在科学不发达的古时候,人们用来辟邪毒。在湿热多雨天气中,毒虫侵袭,对健康构成威胁。于是,他们认为悬挂这些植物能驱除瘟疫疾病,而这种信念便流传至今。

吃在端午

当然啦,我们都知道最重要的是吃粽子!肉粽、蛋黄粽、蜜枣粽……软软糯糯,咸甜各宜,是很多孩子喜欢的小点心。但你知道吗,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流行一种叫做“角黍”的食物,它其实就是现在我们的粽子,只不过包裹方式不同而已。而屈原投江殉国之后,每逢端午人们都会去江边掷投 粮食作为祭祀,以此表达敬意,因此 粒也成为祭祀屈原的一个代表物之一。

喝在端游

《新白娘子传奇》中的雄黄酒让许仙误以为白娘子的真身,这个场景留给无数人童年的回忆。而雄黄酒其实也是一个关于祛毒与保健的话题。在清朝,有记载将雄黄末研碎,与米同煮,或用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用以驱除蛀牙之痛或预防疠疫。此外还有这样的说法:“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玩在端游

除了划龙舟,还有射柳和斗百草等游戏。这些活动虽然起源于宫廷,但随着时间推移,便逐渐普及至民间,每年都有不同的形式出现,让人们享受一段轻松愉快的情谊互动。

忆 · 端游

我还记得小时候跟奶奶一起收集箬竹叶,用明矾刨碎末,将其加入糯米中,再用筷子戳一下,然后绑起来放入锅内蒸制成美味的大大的绿色粽子。那种淡淡碱水味,即使到了今天,也依然让我怀念那个纯真的年代,那份仪式感所带来的温暖与美好,是无法言说的。

长大后的我,我也希望能够为我的孩子提供一个充满仪式感与文化氛围的地方,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特别节日里。我送给他的《我们的节日——中国年》,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各种节日活动,让他通过翻阅书页,一探究竟,从而理解那些历史上的意义,并且体验到自己参与其中的心跳般激动人心的情感。你觉得呢?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或者想法想要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