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耕读传家探秘其民俗的深厚根基

在客家乡村,清风月明之夜常伴随着孩子们的童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放条鲤嫲八尺长。鲤嫲头上撑灯盏,鲤嫲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兜张凳子写文章……”

这首童谣流传于客家地区,为长辈们对子弟读书有成的热切期望而生动地反映了“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这一文化传统体现了客家人对于勤于耕稼和勤于学习的重视,是他们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一种体现。

“耕读处”,刻在石门斗上的字眼,让我们仿佛能听到古代客家的呼唤。在岩岭上柏熊氏古村,一块明代遗迹保留着这一文化底蕴。而老城镇老城村的一座古建筑上刻着“锄经种字”的石匾,这些都是客家人智慧与汗水结晶的见证。

小盆地与聚族而居是客家的特征。他们带来了以农耕为基础的小盆地文明,而这种文明又为家族制度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山多地少的地理环境,使得一个自然村落往往成为单姓聚居点,以维持稳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

教育不仅是个人事业,也是家族兴旺之本。许多宗族都将教育列入族规中,使之成为永久化的事项,如兴国刘氏族规中的规定,“每见世家大族箕裘克绍,簪缨不替,端自读书始。”南康严氏族谱也立有《勉读书》十条,其中第一条要求子弟无论贫富皆应就学。

为了鼓励子弟学习,有些家庭甚至划出田地作为专门用于资助奖励子的田租,即所谓的学谷。此外,还设立了各种奖掖组织,如宾兴会、众等,以筹集资金支持教育事业。

石旗杆则象征着功名,它们竖立在祠堂前,每一次考取功名都会被铭记并庆祝。这不仅彰显家族荣耀,也昭示了一片土地人才辈出的精神气息。(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