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民系的四个时期:迁徙篇章
在中国南方,尤其是赣、闽、粤交界地区,居住着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客家民系。他们的先民原本是中原汉民,或因战乱或商贾之需,或投亲靠友而迁徙至此,由少到多,最终形成了居民群体。与当地土著不同,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是外地迁入的客户居民,这个群体就称为客家民系。
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历史变迁
中原汉民向赣南的大规模移居有四次,每一次都与当时社会和历史变化紧密相连,小范围流动如涓涓细流,不可数计。
第一时期,从南北朝到宋末
在秦汉时代,赣南土著居民为百越之族,而秦汉后来派重兵屯扎于此,使得土著与外地迁入的汉民杂处。但真正的大规模移居始于南北朝。
这一时期进入赣南的人,其祖籍主要分布在中原,有少数则源自江东和西蜀,他们走过曲折路线。在抵达赣南前,有些先在赣北、 赢 中停留,有些先在福建邵武、宁化停留,还有些人先去江浙,再转移到赣东和中部最终定居下来。这一批移民大多为了逃避战乱。
第二期,从元至明代中叶
这一时期进入中的居民数量较多,这批人主要来自于赣中的其他地区。在元末明初,受战争影响,许多人口离开了这里,而到了明初统治者以减免税收等政策鼓励人们回到荒废田园进行耕种,因此这批新来的居民也由北往南而来,并且他们本身也是从中原来的汉族人。
第三阶段,从明末至清代半叶
这一段时间里新的移 民 主要来自闽粤边界区域。追溯这些人的起源,大多都是从中央平原上来的。而这个时候,他们更倾向于聚集于山区特别是在龙 南 定 南 全 南 寻乌及 上犹 崇义西北部以及兴国瑞金会昌安远等县城乡之间,而不是集中落户于城市中心。
第四阶段,在清末及开端
最后一个阶段所涉及的人口来源广泛但数量不太高,其中包括抗日战争期间从其他地方如广东潮汕地区难难困难人员,以及一些因战乱失业前往寻求新生活的地方。当这些人进入到这个地域后,一部分定居下来的比如那些来自城市或农村小镇,如信丰县、新田、大桥等,那些来自广州潮汕的一部分则更多地分布其中,比如马婆岭附近区域内的人们。
经过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之后,那些早前的外来者被视作“土著”,而对那些稍后的搬进者的称呼便成了“客”。然而实际上,在那片土地上真正属于的地方性居民几乎不存在,他们只是不同年代不同的“客”们根据自己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分成不同的社群。(钟蔚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