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经典民俗活动安远南乡大堂音乐回响

在安远的田园间,传统与现代交织,南乡大堂音乐以其独特的韵味,在这里绽放。它是当地客家人创造演化而成的民间艺术,是一种融合了佛教音乐、采茶戏和本土特色乐曲元素的独树一帜之作。每当东林寺举行时,吹鼓手们带着农夫身份,不仅为香客提供美妙的听觉享受,也将他们平常务农生活中的欢快和忧愁编织进旋律中。

这首歌曲起源于宋代,当时佛教盛行,寺庙遍布,每逢节日或特殊仪式,便请来吹鼓手演奏。在时间长河中,这些艺人们将佛教音乐与客家红白喜事相结合,并加入了赣南地区独有的采茶戏元素,最终形成了十大曲牌,每一首都有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安远南片地区,即凤山、镇岗、三百山、鹤子以及定南龙塘、鹅公等乡镇,大堂音乐被广泛传唱,它不仅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更是当地居民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在那里,你可以听到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而对这门艺术充满热爱;也能见证新生代艺人继承并创新这一古老传统。

这个艺术形式以唢呐为主导,其哨子制作精湛,以梧桐树上特定的虫茧制成,可以说是安远民间艺人的杰出发明。而冬天,这些虫茧便被收集保存起来,只需用时即可加工使用,使得唢呐的声音更加清越悠扬,与其他乐器搭配演奏,无论是在婚礼还是祭祀场合,都能让人心旷神怡。

除了作为红白喜事和祭祀祈福用的主要乐曲,大堂音乐还在农闲时期由艺人们聚集一起演练,以此提升技艺并增进协调。2008年,该艺术形式荣获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从而得到了更系统性的保护与发展。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近年来安远县组织相关部门专家进行收集整理,并出版了一部《安远南乡民间大堂音乐》专辑。此外,还实施了多种保护措施,如录像摄影建档,以及拨付资金购买设备支持专业人员。这一切都使得这门艺术能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为后世留下宝贵财富。(赖联明陈茂东黄崇发魏玉明叶永恒陈罗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