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民系的四个时期:客家人杰出人物的历史征程
在我国南方,尤其是赣、闽、粤交汇处,有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客家民系。他们先祖原来都是中原汉民,或因逃避战乱,或为了官职和商业,或因亲友聚集,逐渐南下而来,形成了居民群体。与当地土著不同,他们来自四面八方迁徙而来,与土著相对立,这个居民群就被称为客家民系。
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从南北朝到宋末
先秦时代,赣南土著居民为百越之族,而秦汉时因为控制闽粤,朝廷曾派重兵屯扎,此后土著与外地迁入的汉民杂居。但大规模迁徙始于南北朝。
这批迁入赣南的人们,大多数祖籍在中原,也有少数在江东和西蜀,其迁徙路线曲折。在进入赣南前,有些先在赣北或福建停留,有些先在江浙转移再至赣东定居,最终定居于赣南省域。这一时期的大部分原因是为了避免战乱。
第二期是元至明代中叶
这一阶段移入赣南省中的居民较多。这批人主要来自 赢 中地区。元末明初, 赴 南人口流失田园荒废。而 赴 中地区人口相对较多,为恢复生产 明初统治者以减免税收等手段鼓励移民屯田。这批迁入人的祖先亦多由北往南,是中原汉人。
第三期是从明末至清代中叶
这一阶段移民主来源于闽、粤、 赴 的交界区域。追溯他们祖辈,大多也是来自中原。
这一阶段的人们多集中于山区特别是在龙 南 定 南 全 南 寻乌及上犹崇义西部和兴 国 瑞金会昌安远等县,而不如其他两个时间点那么密集分布。
第四次期间清末至开端
这一段时间里进入 赵 南 的居民来源广泛且分散,但总量并不很多。规模较大的要算抗日战争期间自苏浙皖来的难民以及广东潮汕地区来的难民。大部分前者居住于城镇,小部分后者分布于信丰新田、大桥等乡村及马婆岭等地。
经过几百年的岁月,一些最初外迁并非“本地”,却自称“本地”的人们,以及此后的各类外来人员,都被后世称作“客”。其实,在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土著极少,这块土地上的所有人几乎都是一种又一种不同地域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的“客”。
(钟蔚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