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曲子中国非遗文化的珍贵瑰宝

新疆曲子,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汉族传统戏剧的一种,也是新疆多民族融合的艺术结晶。哈密自乐班演出的新疆曲子剧,以折子戏为特点,简洁精悍,适合在舞台上或农村地头走唱、坐唱。

其独特之处在于使用陕西口音的新疆地方土语和方言,使得道白诙谐幽默、亲切易懂,不仅吸引了汉族、回族观众,还赢得了维吾尔族观众的喜爱,有时甚至有维吾尔族演员参与表演。这一地区还有一名艺名为老二的维吾尔族女演员,她能用汉语表演曲子戏,这一事迹被广泛传颂。

新疆曲子的优美旋律源于对多种民族音乐元素的博采取舍。它借鉴了陕西眉户、兰州鼓子的基础,再融入西宁俗曲、河州小调、苏北民歌等多元化声音,使其具有高亢明亮、高扬婉转的声音特色,以及独特而生动别致的旋律风格。

这种结合各民族音乐成分形成的地方艺术风格,不仅体现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之间交流融合的情况,也凸显了新疆地域上的多元文化特色。因此,这种形式很快就传遍了天山南北各大地区,被誉为“汉区的一枝奇葩”。

从乌鲁木齐到奇台,从哈密到昌吉,每个聚集着大量汉人居住的地方,都能听到这类乐声。在这些地方,人们会以三弦、二胡等为主奏乐器,还会加入打击乐如鼓板锣铰以及摊子上的碰铃控制节奏。这使得每一次表演都充满热闹气氛,即便初学者也能轻松掌握基本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文化部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只有这个地方剧种采用的是汉语进行表达。这一剧种起源于陕西眉户戏,与甘肃滨江及青海平弦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形态。此外,在乌鲁木齐曾经举办过几十个这样的剧目展览,让公众对此产生极大的兴趣。而实际上,最广泛接受并且影响深远的是那些由自编自导的小型团体——自乐班子的表演,他们无需复杂装备,只需要酽茶即可欢迎来宾。

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表演虽然受到了专业舞台和正式场合的大力推崇,但最广泛的人群却是在普通家庭和社区中流行,如同《李彦贵卖水》、《张良卖布》的某些段落,一般民众都能够熟练地哼唱出来。这种简单易学又通俗易懂的性质,使得它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间取得了一定的盛行度,对当地乃至整个中国地区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